公共媒體面臨的社會趨勢 EBU VISION2020報告摘要

公共媒體面臨的社會趨勢

EBU VISION2020報告摘要(中)

                 

未來是很難預測,特別是環境正面臨快速變動的此時,是更難預測,但公共媒體(PSM)要洞見重要趨勢,要有量化資料的支持與看見未來潛在的發展,因此,考量主客觀環境差異與多元的會員背景,EBU企圖提供一份「活的」報告,可以提供各個會員策略規劃的參考;這份報告也將描繪未來的趨勢,找出公共媒體的新機會。

  • 歐洲社會結構與經濟改變

就社會結構面而言,歐洲社會結構越來越複雜。2020年,將有75%人口居住在城市,遠多過鄉村人口;有20%父母在國外出生,移動造成文化差異性;家庭成員減少,接近40%將會是一個人的家庭。然而,人們還是希望能夠群聚與有歸屬感,現代科技可以協助這些需求,就是網路世界。

就經濟發展面而言,歐洲不再是世界經濟的主導者,圖3.4與3.5。歐洲各國間經濟實力差異大,如德國、比利時與葡萄牙、冰島、希臘、西班牙(PIGS)兩類間,就是經濟實力懸殊;各國GDP持續下滑,而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BRIC)則是穩定成長;在勞動力上,2020年,歐洲65歲以上人口占16.5%,而且持續成長中,中東與北非(MENA)人口結構則相對年輕。

全球各地都面臨經濟危機與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問題,造成人們不再如過去般相信傳統社會與政府組織,不認為他們能夠重視人們的難題、或幫忙解決困境,也造成工會與政黨會員的流失、社會福利減少、家庭經濟無法提供需求等。

這些變化對公共媒體都是新挑戰。

  • 媒體消費趨勢朝向個人化、片段化與網路化

網路與數位科技對大眾生活模式、媒體消費行為都產生很大的不同;加上智慧手機與多螢服務,消費行為已朝更個別化、更客製化的方向發展,而且未來十年也將持續改變;網路科技的普遍,線性與非線性媒體消費也將趨於一致,媒介有更多選擇,媒體內容也更個人化。而相同或相似的內容,被編輯或重新包裝,可在不同的平台與裝置收看,又被稱為「流動的媒體(liquid media)」。

再過5到10年,歐洲幾乎已經全面完成數位廣播網路。2015年,約80%家戶有數位電視,2020年,接近100%;2005年,約53%家戶有多頻組合(multichannel package),2017年,超過100%;2005年,35%家戶有寬頻網路,2020年則有55%。

行動裝置與多螢服務將會巨大且快速的成長。行動裝置部分,2007年至2012年幾乎是倍數成長;2020年,使用智慧手機將有9.48億,電腦將有4.19億,平板將有2.25億,而且每個家戶將會有八種以上裝置,這還不包括有潛力的個人視聽內容服務,圖3.10。

行動裝置將無所不在,有搜尋、簡訊、電話、聊天、閱讀等,也可以看電視、電影、編輯影片、聽音樂與廣播、直播或隨選視訊等功能;可以肯定的是,行動裝置APP,將更容易取得。雖然使用行動裝置容易分心,但卻可以透過不同的工具增加觸達率。不過,同時使用兩個以上的行動裝置,在廣播就較不可能,因為一般收聽廣播都可能同時也在進行打掃、工作、開車等事情。

因為技術創新提供更新的、更多的選擇,使得觀眾從傳統線性收看方式變得更有彈性,可以用不同媒介收看,也可以在任何時間收看。2015年線性與非線性收看時間231:29.1(分鐘),到2020年則為225:48(分鐘)。

觀眾對於隨選內容(on-demand)喜歡的,多是戲劇、喜劇、電影與紀錄片等類型;線性收看喜歡的則是新聞、競賽、現場節目類型,大家都可以在同個時間一起收看,感覺就如同是參與其中。當電視、網路、隨選內容、隨選視訊等多種服務,可以簡單又方便的提供,再加上有更優質的節目、更受歡迎的本國或國際內容,收視行為必定跟著改變,如Netflix在丹麥上架時,傳統電視收視下降8%,經由網路收看則有25%。

廣播收聽行為是呈現混合使用現象。依據調查近10年的收聽行為下降的幅度都很小,加上年輕世代收聽音樂的方式,多由新媒體如YouTube、Spotify、Deezer等取代電視音樂頻道,年輕世代收聽音樂的比例,仍持續在成長中。

瑞典廣播調查顯示,閱聽人是Spotify重度使用者,同時也是廣播重度使用者;BBC調查結果,2004至2011年,年輕與年長收聽廣播比率,每年約下降4%,收看電視則微小下滑;荷蘭PSM調查顯示,年輕人就算仍收看傳統電視,但不能沒有網路與社群媒體;VTR調查結果,歐洲西部法藍德斯區域的年輕人,超過50%在線上收看新聞;PEW研究結果,得知新聞的管道,2006年有49%從電視,2012年降到34%;BUZZfeed報導,歐洲16至24歲年輕人的新聞取得,有43%倚賴社群媒體高過於傳統媒體。年輕人確實花較多的時間用網路與行動裝置,如丹麥;但匈牙利年輕人仍是以收看電視多過於用網路。因此,2020年的廣播收聽變化難以估計。目前,行動裝置仍沒有調頻廣播或數位音訊廣播(DAB+)接收,未來若有此功能,又可提供消費者更多選擇。

在過去5至8年間,社群媒體的使用快速成長,2012年的冰島、挪威都達65%,但羅馬尼亞、義大利只有22%、29%。社群媒體使用者行為也改變,2006年為90-9-1%,1%明顯活躍且有原創內容,9%偶爾、簡短回應,90%只有瀏覽;到2012年則呈現23-60-17%,圖3.20。

研究分析也指出,當這些年輕人成年時,媒體使用行為會有些改變,生活節奏將因規律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型態,轉與家人一起收看電視;再年長些時,才會繼續與行動裝置有較多的黏著度。

  • 數位時代中公共媒體市場

2013年,歐洲有275個電視頻道、180個廣播頻道,提供超過400個隨選內容服務,BBC、ZDF/ARD等PSM成員針對年輕觀眾提供額外的數位頻道,也有提供隨選的數位電視組合與廣播APP。不過,受限於音樂版權的取得不易,多提供以非音樂類型內容服務為主。

從2005到2012年,PSM的平均市占率從26.7%下降到21.5%,圖3.21。

值得關切的另有,對於年輕人、少數族群與教育程度低者,收看公共媒體的觀眾相對低,以收看商業電視為多;未來在立法上將是公共媒體的問題,因為當這些人成為關鍵少數,他們對媒體的認知都以商業媒體為主時,公共媒體的價值或必要性就會降低了。

公共媒體在隨選內容與線上服務日漸重要,然目前對使用者的觸達調查,並沒有被認可的標準量測方法;但可以知道,公共媒體線上新聞服務,在許多國家都排名前十大新聞網站中。

20年前,媒體市場是一個簡單的價值鏈分工,現在不只有新加入者,也同時具有水平與垂直整合的角色,是更複雜的網絡,圖3.22。

未來幾年,優質內容的競爭將會加劇。因為,歐洲35個國家中,2002年有4,600頻道,2012增加到11,000個;全國性與國際頻道,2002年有1,180個,2012增加到5,299個。數位轉換後,不只增加網路線上收看、隨選內容等內容供應商,也有OTT服務的加入。舉例來說,隨選視訊最被提及的莫屬Netflix,至2013年6月,美國已有2,980萬家戶、每月8美元訂閱,在美國晚間收視已占1/3頻寬流量;Netflix也陸續推廣到北美洲、歐洲、亞洲等其他國家。2013年,歐洲各類型隨選內容服務,圖3.23。

國際媒體集團擁有巨大的內容片庫,也活躍在各地市場,特別是競爭激烈的影片、戲劇、運動賽事等版權。歐洲BSkyB有最重要的運動賽程版權;荷蘭Fox買下國家足球賽版權。未來擁有版權與高品質內容將是關鍵因素。

目前,歐洲市場大多集中在4個媒體集團,市占率超過80%,國際媒體如Liberty Global、Sky、RTL與Disney等也陸續進入。Netflix、Amazon、YouTube在節目內容上的預算投資也不少,包括版權購買、音樂會實況轉播、素人節目等。為了打進歐洲市場,也與當地業者合作,像Netflix與NRK合製節目。

但,觀眾仍是較喜歡同區域與在地的內容,這是公共媒體的機會。以英國為例,播出歐洲節目與美國節目的比例為70%:27%,觀眾收視率比為85%:14%;以西班牙為例,播出歐洲節目與美國節目的比例為48%:45%,觀眾收視率比為64%:31%。公共媒體成員可以彼此間學習,強化節目創新,共同對抗國際媒體大集團的挑戰。

  • 公共媒體面臨的挑戰

網路供應商、電信設備業者、全球網路公司等在價值鏈中的角色,都已經不是傳統的功能,都與媒體同樣有著「守門人」的角色;新的守門人產生,也牽動公共媒體所扮演的許多角色與功能跟著改變。價值鏈的關係改變,公共媒體不再有絕對的控制權與籌碼。

公共媒體受法規保護的必載或專用頻譜上,也漸漸被挑戰,因為在媒體市場地位的競爭上,路徑(access)與容量(capacity)變成關鍵因素;舉例來說,頻寬業者針對HD節目提供OTT服務,或在收視尖峰時段時,頻譜稀有議題就再次被提起。2013年歐洲議會明文規定網路供應商必須遵守「網路中立」。

未來無線寬頻將進入4G、5G世代,可以提供地面廣播更多選擇,但是公共媒體能提供全面性、又可被接受的付費價格,仍是值得懷疑的,因此對公共媒體來說,擁有無線電波頻譜仍是關鍵。

隨著新科技的消費性產品持續生產上市,在聲音辨識、搜尋資料、感應等技術都成熟了,產品變化越來越小。再者,經由智慧手機、平板、一般電腦,有許多現成軟體可以利用,雲端的服務更為機動與輕便。雖然其安全性並非百分百,在品質上也未達專業標準,未來也要在內容格式上整合。不可否認,內容製作的技術,已變得更輕巧、更便宜、更容易。

多螢服務的功能更複雜與多樣。第二螢的收視行為已經很明顯,非手持式的Google眼鏡等設備也已經推出;網路與行動裝置改變了距離,遠端操作與監看都變得很容易,在健康領域可以有跨媒體的運用;社群媒體的虛擬實境工具使用,也會更身歷其境。不過,未來「真正」的關鍵技術仍不明確。

對公共媒體來說,媒體產業價值鏈改變、經濟危機、緊縮政策與信任降低,都是主要問題,而商業媒體要求歐盟立法限制公共媒體在網路與數位市場發展,卻與觀眾期待的公共媒體服務有落差;公共媒體既要為公共提供創新的服務,卻又不能過渡阻礙其他業者,也是公共媒體要考量的。

在政治部分,歐洲仍有部分專制政府,其人民對公共媒體更加不信任,更有指陳公共媒體受政治的控制與影響,因此,公共媒體管理必須在其準則下獨立行使職權,才能取得收視信任。在預算部分,也有主張將收費制度改為以稅收為基礎,但各國如何提撥給公共媒體,也是另一個課題。

許多閱聽人批評公共媒體反應遲鈍、官僚、沒效率、員額超編、薪資過高、管理鬆散的機構。觀眾認為公共媒體應該在節目上提供更多選擇與娛樂;在技術上提供更多可選擇的工具;人們也期望公共媒體可以有更多回應、更多透明、更多問責、更多的溝通與參與。

各種因素相加,公共媒體有著向下螺旋的風險,而如何翻轉成為向上螺旋的優勢?顯然,節目品質、觀眾信賴、共享意願、好市占率、穩定財源、各國強而有力的支持、觀眾願意付執照費收看、公眾的強大支持等等都需到位,如圖3.29。

 

參考資料:

1. http://www3.ebu.ch/files/live/sites/ebu/files/Publications/EBU-Vision2020-Networked-Society_EN.pdf

 


欲觀看完整文章請下載PDF (按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