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的轉型與挑戰二之一》從節目品牌化到平台全球化:BBC

《BBC的轉型與挑戰二之一》

從節目品牌化到平台全球化:BBC Earth (1957- 2015)

                 

前言

正當BBC面對新憲章審查和執照費可能調整的壓力下,BBC經營團隊同時思考如何增加自籌款,製作更優質節目,服務更多人,這也是經營團隊面對英國政府和國會時的有力籌碼之一。

長期扮演BBC旗艦型節目的BBC Earth野生動物紀錄片,不但建立起全球口碑,獲得合製預算支持,甚至在BBC Worldwide成立了BBC Earth的專屬頻道。

在BBC轉型的關鍵時刻,檢視已超過半個世紀的BBC野生動物紀錄片的發展經驗和演化過程,或可提供一些參考。

 

冰凍星球再次贏得掌聲

2011年BBC「冰凍星球」(Frozen Planet)節目全球首播,歷時五年的系列紀錄片,近距離拍攝極地野生動物,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背後故事,透過The Making的幕後特輯,觀眾可以看到BBC製作團隊冒著生命危險,透過鏡頭捕捉長年冰雪覆蓋,很少人類進入的南極和北極生態圈,以及在不同季節所呈現的不同物種面貌。

這一系列的紀錄片當中,可以看到小北極熊是如何成長、如何獵捕環紋海豹、如何面對冰融危機。以及兩位攝影人員死守南極大陸的南喬治亞島,如果不是他們歷經半年的蹲點記錄上百萬隻企鵝的一舉一動,觀眾是不可能看到小偷企鵝這樣既可愛又動人的擬人劇情。

             圖一:冰凍星球

 

圖說:超越體能極限的拍攝成果

殘酷的生態掠奪也呈現在觀眾眼前。擅於團隊獵食的殺人鯨,靜靜潛伏在海面下,利用尾鰭製造大浪,將浮冰上避禍的海豹沖入海中,一次一次呈現海豹被以抛物線甩向空中的無辜和無助,以及令人心懸的畫面,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BBC以戲劇性敘事手法,呈現一幅幅動人畫面,揭開一個個潛藏議題,當極地永凍層消失,釋出甲烷造成溫室效應,導致極端氣候發生,迫使觀眾必須重新思考人類所賴以生存星球的未來,以及氣候變遷造成物種滅絕的可怕後果。「冰凍星球」紀錄片再一次為BBC贏得全球好評,獲獎無數,行銷逾百餘國,成績耀眼。此一與探索頻道合製的系列紀錄片,投入高額預算,拍攝多元物種,為野生動物紀錄片再次奠下新里程碑。

 

BBC是何時開始拍攝系列野生動物紀錄片?為什麼會做成此一決策?自然歷史部門(BBC Natural History Unit)又是如何達到此一傲人成績的?BBC Earth採取何種節目模式(program format)?與迪士尼或是探索等頻道的操作差異又是什麼?BBC Earth如何從單一節目品牌,打造成全球化的平台角色?

 

1957年提出新構想

BBC從1950年起即思考製播戶外野生動物節目,當時的BBC除了棚內作業,並沒有戶外類型內容,直到1957年才決定啟動拍攝系列紀錄片,卻面臨起步落後商業電視台的窘境。但是BBC後來居上,經歷58個年頭的BBC系列節目,不但獲得英國觀眾支持,甚至全球觀眾都仍保有旺盛的新鮮感和期待,內容和製作流程更是持續推陳出新,同時透過多平台觸達更多觀眾,超過48%的英國觀眾,透過數位廣播和網路平均收視「冰凍星球」的時間超過15分鐘,除了成功塑造BBC Earth節目品牌,也達到教育和娛樂目的。這一切就從1957年決策談起。

 

BBC Earth的起步,是1957年4月布里斯托(Bristol)的BBC自然歷史部門所催生,由當時西區影片部門製作人霍金斯(Desmond Hawkins)提案,規劃製播具有在地特色的節目內容,霍金斯深信野生動物節目必可吸引全球大量觀眾,同時符合BBC國際化發展目的,因為動物影片擁有全球性共通語言,對BBC的聲望和收益將有不小助益,霍金斯因此建議BBC經營團隊提供人力和物力上的製作資源,這也正式開啟BBC野生動物紀錄片拍攝。

 

BBC從1960年開始拍攝野生動物的主要目的是著眼國際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 BBC自然歷史部門結合民族誌訪談、近距離拍攝,以及大量資料閱讀等製作特點,使得系列節目從英國國內一躍成為國際性的節目品牌──BBC Earth,這也涉及到BBC在公共價值和商業利益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點的思考。BBC系列節目的高收視率和行銷逾100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影響力,也讓BBC Earth高製作成本更顯順理成章。

事實上,BBC於1955到1981年播出野生動物節目「瞭望」(Look),每週50分鐘現場直播節目,透過自然史專家史考特(Peter Scott)訪談來賓,同時搭配業餘自然史攝影家拍攝簡短影片,播出內容僅限於歐洲的鳥、獾、狐狸等動物,節目同時銷售澳洲和加拿大電視台,這也是BBC首次外銷節目到國外,這樣的節目模式仍落後於商業對手。

 

迪士尼Blue Chip模式

野生動物節目的成功操作經驗,以1948- 1960年迪士尼所推出的「真實生活大冒險」(True-Life Adventure)為代表,「真實生活大冒險」首開野生動物紀錄片創新模式,也是首次在電影院放映的野生動物影片。

 

迪士尼採取Blue Chip製作模式,透過戲劇手法,將野生動物擬人化,動物擁有喜怒哀樂的人性情感,這樣的製作模式深深吸引觀眾目光。BBC之後改良迪士尼Blue Chip節目模式,推出全彩攝影和電影規格的配樂及特效,將野生動物紀錄片提升到主流電視節目當中。

圖二:迪士尼於1948年成功推出「真實生活大冒險」節目

  

圖說:迪士尼於1948年至1960年所推出的野生動物紀錄片「真實生活大冒險」採取Blue Chip節目模式,此一成功模式不但為迪士尼豎立明確品牌定位,同時透過全球發行賺進大筆鈔票。

 

Blue Chip 和Presenter差異

BBC Earth提出高成本製作的「Blue Chip紀錄片模式,同樣吸引觀眾目光,但是什麼是「Blue Chip模式?一般認為是預算規模龐大、拍攝挑戰度高,必須花費多年時間才能完成的紀錄片,拍攝主題多聚焦在惡海鯊魚或是極地白熊身上。部分學者專家歸納這樣的節目模式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1. 記錄大型野生動物,例如大型貓科動物、靈長類動物和大象等。
  2. 畫面中呈現的是原始的、壯觀的野生動物影像。
  3. 採取戲劇性和懸疑性的說故事方式。
  4. 避免討論科學性、政治性和具有高度爭議的議題,例如野生動物保護。
  5. 內容永保趣味性,紀錄片具有長期發行價值。
  6. 沒有主持人。

 

「Blue Chip紀錄片模式則是不同於2002年超高人氣的「鱷魚先生(Crocodile Hunter)的「主持人模式」(presenter format)。

               圖三:高人氣的「主持人模式」

                         

 

圖說:1962年出生於澳洲墨爾本的厄文在大堡礁海底拍攝時遭澳洲刺魟以20公分長的有毒尾椎攻擊致死,結束了「鱷魚先生」主持生涯的傳奇一生。

「Blue Chip和「Presenter」野生動物紀錄片的差異點包括:

  1. 「主持人模式」是突顯主持人個人魅力,以衝突意外和專業演出,感染觀眾情緒,以「鱷魚先生」為例,畫面呈現的是厄文面對野生動物時的搞笑動作和驚險鏡頭。
  2. 迪士尼的「Blue Chip模式」完全是透過影像和配音人員以說故事方式吸引觀眾。如果節目當中呈現的是殺人鯨圍獵幼小座頭鯨或是北極熊獵殺海豹的鏡頭,製作單位必須確保每一格畫面都是珍貴的,同時要有水面和水底的畫面,確保牢牢捉住觀眾注意力。
  3. 「主持人模式」有利於傳達故事情節,說故事方式好壞和主持人的靈活度關係到節目收視率,節目中即使漏掉關鍵畫面也沒關係,可以透過主持人活潑的口條,解釋和補充後一筆帶過。
  4. 對比「Blue Chip模式」必須具有戲劇張力、要有故事情節以及精彩畫面;「主持人模式」縱橫全場的節目風格,成本相對低很多。

BBC Earth結合兩者優點

BBC Earth結合「Blue Chip和「Presenter」兩種節目模式之長,形塑出具有BBC野生動物風格的節目模式。這樣的節目模式應用在2001年推出的「藍色星球」(Blue Planet)節目,更確立了BBC做為公共廣播的野生紀錄片龍頭地位,事實上從1979年推出「生命進化」(Life on Earth)開始,無論是跟華納兄弟合作或是國際合製,壯濶的土地和磅礡的氣勢已經是BBC系列野生動物紀錄片的重要元素和特色。

 

BBC在1960年首次引進「Blue Chip節目模式」,包括1967年的The World About Us、1977年的Wildlife On One、1984年的The Natural World等節目都逐步引進此一模式,不但行銷各國,更陸續在迪士尼頻道和動物星球頻道播出,但是BBC的「Blue Chip節目模式」不同於商業電視做法,增加了操作新元素和主持人的可信度,使得BBC野生動物紀錄片贏得全球觀眾支持。

 

由此可見BBC Earth全球熱銷和受歡迎的程度。以2002年1月開拍的「地球脈動(Planet Earth)為例,11集節目拍攝期長達五年,高畫質製作的紀錄片於2006年3月27日在BBC HD頻道首播,同時於2006年8月26日的愛丁堡國際電視節大放異彩,到2007年6月已在130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包括澳洲公視ABC、加拿大公視CBC、中國CCTV等都曾購買播出。

 

大衛.艾登堡建立起品牌形象

1926年出生於倫敦的主持人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在BBC Earth系列紀錄片當中扮演著靈魂人物角色。從五○年代加入BBC參與「動物園尋奇報導」(The Pattern of Animals)製作開始,直到1979年的「生命進化」系列紀錄片,逐步累積個人聲譽,「生命進化」是BBC第一部投入大成本(預算超過100萬英鎊)所製作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同時出動多組人員跨越全球(超過100個拍攝點),花費三年時間所攝製。為了符合美國市場要求,「生命進化」每集50分鐘,以符合10分鐘廣告時間要求。1979年在BBC 2播出時,吸引英國逾1,500萬人收視。

 

1952年起進入BBC服務的大衛.艾登堡,同時具有電視人和自然學家兩種特質,從「動物園尋奇報導」開始,大衛.艾登堡因緣際會接觸野生動物,迄今已逾半個世紀,使得日後的系列節目更具公信力和可信度,操作模式甚至影響了一整個世代的野生動物紀錄片發展。

           圖四:大衛.艾登堡

http://ichef.bbci.co.uk/corporate2/images/width/live/p0/27/nr/p027nrrb.jpg/624

大衛.艾登堡在1984年參與「活力星球」(The Living Planet)、1990年「生命之源」(The Trials of Life)、2011年「冰凍星球」等紀錄片當中,都充分展現出個人的專業特色和主持魅力。多元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內容同樣建立起BBC「Blue Chip」的新節目模式。改良式的「Blue Chip模式」,藉由艾登堡個人主持風格的導讀和科學求真的旁白說明,成為不同於其他媒體的「Blue Chip紀錄片報導」方式。

 

成立全球收視平台

BBC Earth藉由品牌優勢逐步轉型成為全球播出平台,BBC Worldwide 在2015年正式成立BBC Earth channel,使得BBC野生動物紀錄片的全球品牌印象更為鞏固。BBC也透過BBC Earth使得商業利益和公共價值之間得以相容互補。事實上,BBC Earth的品牌概念已進一步演化,除了品牌全球化,更成為多元產品的組合(brand as assemblage)。

 

BBC Earth朝向平台發展,除了專屬電視頻道、專屬社群內容(Youtube Channel、Twitter Feed)、授權消費性產品、拍攝電影、舉辦活動、全球發行DVD、Blu Ray藍光片、建立官網等等。使得品牌為內容加分,BBC Earth一舉建立新的產業策略,進一步延伸到節目發行和服務。

 

BBC Earth的成功經驗重新概念化公共電視和商業機制互不交集的看法,而是朝向公共服務和商業利益的混搭概念。BBC Earth於1997年起與華納兄弟和探索頻道合製拍攝時,公共電視和商業電視又是如何進行切割?這不單單只是預算分配而已,也包括媒體影響力和腳本內容、風格、架構等等都會彼此影響。部分人可能會質疑這是否背離了傳統公共電視宗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公共和商業的混血,使得BBC Earth因為不同的節目想法和內容策略的滲透,使得超過五十年的節目仍能歷久彌新提供多元創意,這樣的演化方式似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視聽體驗。

 

開發社群互動平台

BBC Earth同時也善於利用新媒體平台,為品牌加值,除了iPlayer和不同形式的BBC網站之外,也建立臉書頁面(Facebook pages)、YouTube頻道、推特帳號(Twitter accounts)等等,BBC Earth在社群媒體應用上大致上可分為四種方式:1.經由即時多工收視和透過社群媒體互動對話;2.經由不同官網和社群平台近用節目內容;3.提供節目的下載、分享和儲存功能;4.提供包括YouTube等影音平台在內的共享服務。BBC Earth藉由不同的社群媒體創造出不同的使用者參與和互動方式,吸引年輕使用者的目光。

 

 

 

 

             圖五:iPlayer上的BBC Earth頁面

               

 

圖六:BBC 網站上的BBC Earth專題頁面

 

http://www.bbc.com/earth/uk/sections/life-through-the-lens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articles/1TSR1Rc3fwQ65Q7JvHVxqC0/shark-on-bbc-earth-earthonlocation

 

圖七:BBC Earth的臉書、推特專屬頁面

 

BBC Earth也積極開發個人互動介面。進入BBC Earth個人網站──Your life on earth,每個人都可以實地感受到互動的趣味性。Your life on earth描述地球運轉至今的45億年時間裡,人類已歷經11,000個世代,從個人出生直到當下的短暫生命裡,地球究竟發生了那些改變?只要輸入自己的生日、性別、身高就可以透過視覺化的數據變化,看到個人心臟已跳動了多少下?你在太空遨遊了多遠的距離?同時瞭解個人生命當中經歷了多少次的海洋上升、板塊移動和火山爆發次數,也可以進一步思考,自己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將會消耗掉多少能源、食物?造成多少物種消失?清楚看到從個人出生到當下,地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人類又是如何改變了地球?

 

因此,Your life on earth互動資料庫,你可能發現當自己20歲時,黑犀牛(black rhino)正在瀕臨滅絕,27歲時可能在紐西蘭發現了鎧甲龍蝦(squat lobster),當你到80歲的時候,地球生態可能面臨更大改變,可能全球人口爆增、森林面積縮減、南極臭氧層破洞持續擴大,或是全球面臨缺水、缺電、缺能源的困境?這些都是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也吸引不少人上網互動。

圖八:Your life on earth頁面

http://www.bbc.com/earth/story/20141016-your-life-on-earth

圖九:Your life on earth頁面

 

     http://www.bbc.com/earth/story/20141016-your-life-on-earth

 

進入4K時代

4K已成為生態紀錄片追求更高畫質的努力目標,BBC Earth團隊也加入Netflix製作的Our Planet八集內容合作,預計耗時四年,利用4K拍攝迄未有人進入和見過的冰帽、深海、沙漠景象以及極為罕見的動物,預計2019年在Netflix頻道首播。

 

事實上,部分媒體集團,例如:迪士尼也推出了Disneynature,除了4K拍攝,

同時研究8K製作的成本和不同的說故事方式。此外,Blue Ant Media也陸續推出200小時的4K野生動物影片(early offerings系列,包括:13集x30分鐘的The Big Feed、3集x60分鐘的Land of Gremlins、5集x60分鐘的Arctic Secrets)。

 

  已有媒體規劃推出4K專屬頻道和OTT平台,這樣的轉換正如同SD轉型HD時對電視產業所造成的衝擊,只不過HD轉型到UHD將會更快,前者轉換時間約需三年左右,4K轉換預計只要18個月即可達成。以4K拍攝的BBC「獵殺」(The Hunt)紀錄片,進一步標榜超穩定的鏡頭語言和零距離拍攝(super- stable up- close)的全新觀影體驗。

 

     大衛.艾登堡一直是BBC Earth系列節目的靈魂人物,雖然大衛.艾登堡也在Sky和UKTV等頻道主持類似節目,但是知名度主要還是來自BBC Earth,大衛.艾登堡直到現在都仍投身野生動物節目製作,例如:最近為今年8月於BBC 1頻道上檔的4K紀錄片「獵殺」配音(7集,每集60分鐘),此一系列節目風格創新,不少追逐畫面都是透過戲劇手法拍攝,提供不同以往觀影體驗。大衛.艾登堡的動人配音和專業也為此節目增色不少。

圖十:BBC「獵殺」(The Hunt)紀錄片

圖說:BBC「獵殺」以4K拍攝,製作模式加入

戲劇性、懸疑性和擬人化的感情連結。

BBC Earth所建立的品牌地位,持續吸引華納兄弟、探索頻道等的合製提案。BBC Earth於2014年也和NHK合製日本野生動物系列「野性日本」(Wild Japan),以4K技術(後製輸出為4K和2K)製作,結合雙方人力、攝影團隊和設備資源,節目於2015年播出。

 

 

 

 

 

 

          圖十一:BBC Earth和NHK合拍Wild Japan系列

 

動畫還原史前歷史

BBC Earth除了大型野生動物紀錄片拍攝,更投入動畫影片和3D電影製作。透過電腦合成影像(CGI: 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和動畫,於1999年起陸續推出「進化三部曲」系列(walking with),記錄史前生物,包括「與恐龍共舞」、「與野獸共舞」、「與怪獸共舞」,並於2000年於北美探索頻道播出,同時衍生出其他的系列動畫紀錄片,包括:恐龍大追逐、海中怪獸:恐龍大冒險三部曲、山頂洞人大冒險,BBC Earth透過科技還原一億五千五百萬年前洪荒時代的系列節目,吸引全球七億人共同觀看到栩栩如生的恐龍世界,掀起全球恐龍熱

             圖十二:恐龍系列重現弱肉强食叢林法则

BBC Earth也推出片長87分鐘的「魔法王國」(Enchanted Kingdom)3D電影,探索大自然的神奇與魔力,全片橫跨七個不同地域,透過3D讓人身臨其境。

 

 

 

 

 

 

    圖十三:魔法王國

重新正視環境議題

BBC Earth從「生命進化」(Life on Earth; 1979)、「藍色星球」(Blue Planet; 2001)、「地球脈動」(Planet Earth; 2006)、「冰凍星球」(Frozen Planet; 2011),一系列的野生動物紀錄片贏得掌聲和行銷佳績,如今重新聚焦環境議題,節目所呈現的正是大衛.艾登堡在2006年製作「地球脈動」前所強調的,「地球正遭逢暖化威脅,這都是人類所造成的」,因此人類必須正視所居住的地球正面臨世紀大浩劫的事實。

 

  BBC和大衛.艾登堡也透過節目和個人影響力,持續推動生態保護,6月28日BBC播出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大衛.艾登堡的對話,可以看出BBC和大衛.艾登堡系列紀錄片對歐巴馬的影響。

 

歐巴馬回憶起在夏威夷的年輕歲月,是伴隨大衛.艾登堡的節目一起成長,他感佩大衛.艾登堡直到今天仍保有赤子之心。大衛.艾登堡回應指出,今天的年輕世代普遍關心自然生態變化,因為人類是沒有權利破瓌大自然的。兩人暢談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等議題。對話後不久,歐巴馬於8月5日宣布大規模減碳計畫,加速美國轉向再生能源。

 

這應該是歐巴馬早有腹案的減碳計畫,但是對話過程,也讓人看到BBC紀錄片和大衛.艾登堡長年的努力和堅持,以及無時無刻都在發揮媒體和個人的影響力,這也達到了BBC所強調的提供資訊、教育和娛樂的使命與功能。

 

參考資料

  1. BBC(2015.07.21).Sir David Attenborough to narrate landmark natural history series The Hunter.
  2. BBC(2015.04.15). Planet Earth team head to Netflix for Our Planet series.
  3. Guardian(2012.10.28).David Attenborough: force of nature.
  4. The Independent(2015.1.28).Sir David Attenborough interview: The one question about life that still baffles him.
  5. BBC(2014.10.15).BBC Worldwide and NHK Team Up for New 4K Series, Wild Japan.
  6. Richards, M.(2013). Greening wildlife documentary.

欲觀看完整文章請下載PDF (按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