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調查公布 BBC永難抹去的陰影

性侵調查公布 BBC永難抹去的陰影

               

英國退休上訴法院法官珍妮史密斯(Dame Janet Smith),2月25日公布BBC知名藝人吉米薩維爾(Jimmy Savile)和主持人斯圖亞特霍爾 (Stuart Hall)性侵調查報告。這本厚達1,000頁,逾37萬字的報告指出,BBC必須坦誠面對批評,推動改變。

針對調查結果,英國媒體除了以這是BBC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做為註腳,部分被害人也對報告內容表達不滿,現在的BBC管理團隊,未來勢將面對國會強烈質疑,要求做出改變以回應英國社會。

BBC向性侵被害者鄭重道歉

BBC1已著手製作紀錄片「被害人」(The Abused),讓被害人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故事,為自己發聲。BBC總經理湯尼霍爾(Tony Hall)表示,BBC應該保護被害人,卻辜負了大家的期待,為所造成的傷害向被害人鄭重道歉。

英國退休上訴法院法官珍妮史密斯(Dame Janet Smith),2月25日正式公布報告。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妮史密斯報告指出,BBC不但五次錯失阻止性侵發生的機會,大男人主義下的組織文化,使得保護BBC名譽甚至大過於保護被害人權益。

性侵持續47年  曝露BBC管理危機

薩維爾性侵行為持續47年,湯尼霍爾也面臨上任以來最大挑戰。性侵報告公布同時,湯尼霍爾除代表BBC向所有遭到薩維爾和霍爾性侵的被害人道歉,也同理被害人苦於無處傾吐,無人相信的痛苦和恐懼。

 

代表168位被害人的委任律師表示,這份耗時三年,耗資650萬英鎊的報告,是一本昂貴的粉飾太平調查報告,許多真相未明,令人感到失望。「調查中有117位接受調查者指出,他們都曾耳聞薩維爾性侵傳聞,但是BBC管理階層竟是毫無所悉,這樣的調查結果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BBC視而不見  對不起被害者

BBC Trust也正式道歉,對於BBC視而不見,無法保護被害人,也對不起對BBC的信任,表達強烈遺憾,也誓言絕不允許相同事件再發生。

 

 吉米薩維爾(Jimmy Savile)斯圖亞特霍爾 (Stuart Hall)在BBC皆擁有高知名度,薩維爾並曾獲得英女王授予爵位。       圖片來源:BBC         

  部分英國媒體人認為,BBC長期處在政府和商業對手的微妙互動上,但是薩維爾性侵案的影響,已經跨過政府和商業對手,直接牽扯到BBC和英國人民間的脆弱關係,觀眾對於BBC的不信任感恐將左右BBC未來發展。

1970年代開始,薩維爾已是英國家喻戶曉的知名藝人,除了擔任「Top of the Pops」主持工作長達20年,收視觀眾最高時曾經超過2,000萬,同時接下吉姆幫你圓夢「Jim’ll Fix It」的慈善節目主持棒,進而獲得英女王授予爵位,對外形象達到人生成就的最高峰。

BBC錯失時機  陷入醜聞風暴

薩維爾於2011年10月病逝,享年84歲,2012年底,300位受害者站出來,指控遭到薩維爾猥褻、性虐待和強暴,BBC隨即成立獨立調查小組,時間跨越1959年到2006年,BBC也因此一事件長期陷入醜聞風暴當中。

吉姆幫你圓夢目製作人表示,曾經要求工作人員必須陪伴孩童,避免與薩維爾共處一室。但是長期參與節目製作的Roger Ordish不以為然指出,看護孩童是BBC每一個節目都必須有的責任,這樣的交代並沒有考慮到薩維爾這樣行事詭異、謎樣人物的戀童癖問題,BBC也錯失阻止犯行的持續發生。薩維爾生前一直利用這個節目保持樂善好施的對外形像。

表一:珍妮史密斯(Dame Janet Smith)調查報告重點

調查關鍵點

  1. 與薩維爾在BBC工作時遭到性侵者有72人,其中8人遭到強暴,1人強暴未遂,最小受害者年僅10歲。
  2. 發生時間從1959年到2006年,多數性侵案發生在70年代。
  3. 多數受害事件發生在薩維爾主持「Top of the Pops」節目期間。
  4. 斯圖亞特霍爾 (Stuart Hall)是性侵慣犯,受害者都是年輕女孩。
  5. 霍爾性侵21人,8人年齡在16歲以下,最小的10歲。
  6. 兩人利用高知名度,持續累犯滿足獸行。
  7. 因為BBC的組織文化,使得兩人犯案時間超過數十年,竟未被察覺。
  8. BBC最少錯失了5次機會阻止犯行。

BBC知道多少

  1. 事實上,部分BBC員工是知道薩維爾的性侵行為。
  2. 這些人曾向上級舉報,但是未見處理。
  3. 調查指出,117位證人表示曾耳聞過薩維爾犯行。
  4. 沒有證據指出,高階管理者曾知悉薩維爾犯行。
  5. 沒有證據指出,BBC這個龐大組織曾知道薩維爾犯行。
  6. 薩維爾被部分BBC員工指為行為低俗、令人不快、自我膨脹、自我迷戀的一個獨來獨往的知名人物。
  7. BBC的組織文化壓抑了員工向上舉報動機,特別是對知名主播和知名藝人。
  8. 知名藝人擁有特權,必須被小心伺候,多數BBC員工對知名藝人都是避之唯恐不及。
  9. 直到現在,BBC仍然存在著敬畏的氛圍。
  10. BBC組織存在著不因知名藝人的可能不當行為就向上申訴的氣氛。
  11. BBC組織存在著大男人主義,同樣阻礙了向上舉報動機。
  12. BBC組織只在意本身名譽,遠大於去保護年輕女孩權益。

與Top of the Pops節目關連性

  1. BBC曾經多次接到不當性行為指控。
  2. BBC調查結果常是不了了之,當事人否認,BBC竟然也接受了。
  3. 1960、1970、1980和之後時間,參加節目的兒少都要面臨很大的風險。
  4. BBC沒有積極處理以遏止悲劇發生。
  5. 薩維爾一貫伎倆是邀請女孩們觀看節目。

斯圖亞特霍爾犯行

  1. 霍爾長期性侵兒少,受害者多自稱是霍爾的姪女。
  2. 提供正音課程,遂行性侵犯行。
  3. 工作人員多曾耳聞,但未警覺霍爾竟會染指未成年少女。
  4. 沒有人向上舉報,部分管理層知曉霍爾的不當行為。

有誰知道兩人犯行

  1. 製作人Ted Beston否認曾經仲介年輕女性。
  2. 製作人Canon Colin Sempter未能阻止犯行發生。
  3. Douglas Muggeridge調查重點,是如何為BBC名譽進行損害管制。
  4. Tom German警覺霍爾犯行,未適時呈報。

調查報告結論

  1. 報告呈現諸多令人憂慮事實,對BBC未能防微杜漸感到遺憾。
  2. 英國社會對勇於站出來說出真相的被害人欠一個公道。
  3. BBC必須坦誠面對批評,推動改革。
  4. BBC必須針對內部凝聚力、官僚結構和藝人行為進行自我檢查。
  5. 總經理湯尼霍爾必須重拾英國人對BBC的信賴。
  6. 必須嚴肅思考,是否仍有潛伏的性侵施虐者存在BBC。

BBC回應

  1. 總經理湯尼霍爾向被害人道歉並表達遺憾。
  2. 承諾將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3. 高知名度等同權力,有權力者必須負起應盡責任。
  4. 過去的BBC階層分明,自我利益導向,未來將鼓勵員工勇於舉報不法。
  5. BBC必須持續推動改革。

BBC未來做法

  1. 成立獨立稽核,針對舉報內容於每年7月在BBC年度報告中公布。
  2. 建立更公開透明的BBC。
  3. 透過獨立調查小組,完善舉報制度。
  4. 建立保密熱線、獨立承辦人和調解服務機制。
  5. BBC將增聘人力,周延保護兒少。
  6. 委託獨立稽核,8月公布執行成效。
  7. 透過節目和論壇,全面探討兒少受虐議題。

 

BBC承諾兌現改革,鼓勵舉報不法

湯尼霍爾承諾將兌現改革,鼓勵內部同仁舉報不法,當然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即使總經理掛保證,BBC自己人舉報自己人的結果,是舉報人可能得承擔飯碗不保的後果。正如報告中所說,這是源自於BBC深植的「敬畏文化」。

(圖左)BBC組織結構刻意忽略薩維爾犯行。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圖右)

15歲的克萊爾麥卡平(Claire McAlpine)於1971年在「Top of the Pops」節目演出。圖片來源:Mail Online。

 

鼓勵舉報  恐令「吹哨者」陷困境

薩維爾在BBC電視化妝間、醫院、兒童住家、個人旅行房車犯案時,曾有人向上舉報,最後也是不了了之。如今的BBC正在持續裁員,招聘的員額都屬短期契約,當舉報人面對擁有權力和高知名度的主持人時,舉報只會讓「吹哨者」陷入困境。

部分被害人也勇敢的站出來述說自己悲慘遭遇。凱文庫克(Kevin Cook)是受邀到BBC觀看吉姆幫你圓夢」時,遭到薩維爾和另一男子毆打口交,「我當時驚嚇到說不出一句話來。」另一名25歲女性,於1970年在醫院遭到性侵,當時她已婚,入院治療憂鬱症,薩維爾邀她到停靠醫院旁的旅行房車時強暴她,她當時沒有告訴任何人這件事,卻因此罹患嚴重創傷症候群。

卡洛琳摩爾(Caroline Moore)當時只有13歲,1971年她才剛動完脊椎手術。現年50多歲的她坐著輪椅回憶,「我嚇壞了,有這麼多的人受害,這麼多的人知情,卻一句話也不說。無法相信他竟然可以在BBC做這些事,縱容者都該因此感到羞愧。

10歲不到 同樣遭到傷害

A女士,1970年正值20歲青春年華,有一天一輛豪華勞斯萊斯轎車接她去見薩維爾。「薩維爾告訴我,妳好可愛,我要把妳鎖在櫃子裡,永不分開」,薩維爾將她拉上床,同時告訴A女士,她將可以因此獲得「Top of the Pops」節目的工作機會。

珍(Jane)當時是年僅16歲的女病患,當她被薩維爾帶出去買糖果和雜誌時,她高興的以為自己是「真命天女」,接著惡夢來臨,她在醫院地下室遭到性侵,「當時我腦中一片空白,事發後沒有人相信我,因為醫院所有人都畏懼他,每個人都在笑我,只有我的母親相信我所說的。」另一名被害者年齡不到10歲,同樣在醫院遭到傷害,三次的不愉快經驗已對她造成嚴重和永久影響。

(左圖)薩維爾曾經數次在里茲醫院性侵數名被害人。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右圖)BBC將難以抹去薩維爾的性侵陰影。圖片來源:The Telegraph。

製作專題節目 探討英國社會

「雖然BBC宣示將限縮電視名人權力,卻是談何容易,但是BBC必須有這樣的道德勇氣,因為這不只發生在BBC,也會發生在英國的任何角落。」英國學者Jean Seaton鼓勵BBC,透過節目製作方式,「不只是瞭解兒童性侵,也要探討英國社會的父權現象,這也是BBC做為公共媒體責無旁貸的責任。」

但是仍持續有人在媒體爆料,指BBC管理團隊到2012年為止仍企圖掩蓋事實,對於報告結論指BBC管理團隊不知道此事,更覺得不可思議。此外,珍妮史密斯報告中也指出,BBC過去的「敬畏文化」仍延續至今。英國社會要求BBC必須改變的聲浪越來越大,對於BBC未來將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英國人正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 BBC. 2016.2.25. Tony Hall response to the Report of the Dame Janet Smith Review.
  2. BBC Trust. 2016.2.25. Rona Fairhead statement on the publication of the Dame Janet Smith review.
  3. BBC. 2016.2.25.Jimmy Savile and the BBC: Dame Janet Smith report's key sections.
  4. BBC. 2014.6.26.Savile NHS Abuse: The victims' stories.
  5. The Guardian. 2016.2.25. Yes, the BBC is penitent over the Savile abuse scandal. And now it must lead.
  6. The Guardian Editorial. 2016.2.25. The Guardian view on sex abuse after Savile: culture change needed.
  7. The Guardian Editorial. 2016.2.27.Jim'll Fix It staff were told not to leave Savile alone with children.
  8. The Guardian Editorial. 2013.1.11.Jimmy Savile victims: case studies.
  9. Mail Online. 2016.1.22. BBC's £10m whitewash of Savile scandal: Report 'clears' TV chiefs who were warned about years of sick abuse
     

欲觀看完整文章請下載PDF (按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