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最多參選人的電視辯論挑戰

 CNN和紐約時報在美東時間1015日晚上8點到11台北時間1016日上午)聯合舉辦民主黨內總統初選辯論,時間破天荒的長達逾三小時(美國傳統上一場電視辯論時間安排是在一小時三十分最多不超過二小時),地點選在俄亥俄州奧特本大學(Otterbein University)。這一場民主黨內總統初選辯論總共有12位參選人投入這也是到目前為止歷屆參加人數最多的一場電視辯論,光是安排參選人如何依序進場就是一門學問

 這場電視辯論不只涉及到時間、鏡位、流程安排,甚至燈光、洗手間安排,都必須和參選團隊仔細協商CNN和紐約時報而言,都不是一件輕鬆事已經籌辦過十次總統大選辯論的製作人Mark Lukasiewicz表示這次的電視辯論根本就是一場夢」(nightmare)

 12位參選人包括美國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聯邦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聯邦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South Bend)市長布塔朱吉(Pete Buttigieg)、聯邦參議員賀錦麗(Kamala Harris)、聯邦參議員布克(Cory Booker)、聯邦參議員克羅布查(Amy Klobuchar)、前聯邦眾議員歐洛克(Beto O'Rourke)、台裔企業家楊安澤(Andrew Yang)、歐巴馬政府內閣員卡斯楚(Julian Castro)、聯邦眾議員加巴德(Tulsi Gabbard)和身價億萬的環保人士思特爾(Tom Steyer),這是美國歷年來單一場次最多參選人參加的一場辯論會。

 這次的電視辯論不但涉及到辯論遊戲規則,也由於涉及12位參選人的辯論前排演場次、12位參選人進場順序協調、12位參選人的休息室安排、12位參選人的洗手間使用,都必須周詳處理,同時必須照顧好陪同12位參選人的家族啦啦隊成員因此安排上變數多狀況也不少。

 為了避免曾有參選人因為不滿其他參選人的休息室座位有靠墊,自己卻沒有以致引發口角衝突一事,製作團隊為此在協調會上製作了影片範例,聲明提供同樣設施,確保每一位參選人獲得同等待遇,同時提醒12位參選人只能利用三段廣告破口時間上洗手間,但是這次不至於發生2015年黨內辯論時希拉蕊只有145秒上洗手間的尷尬狀況。

 為了這次轉播,CNN和紐約時報製作團隊在奧特本大學體育館內裝設了550盞燈、50喇叭、16台攝影機這些不含場外設備和OB成音車等),製作團隊也擔心座無席的上千名觀眾當場出狀況或是參選人麥克風收音出問題,或是Cue人時沒有反應,這些現場製作細節都很可能會是播出時的一場大災難。

 但是這一場辯論會對紐約時報也具有重大意義,因為這是自2004年之後,紐約時報隔了15年再一次參與辯論轉播。

 1015日的這一場電視辯論共有830萬人收看電視轉播,CNN.comnytimes.com的網路同時收看人數有45萬人。

 12選人通過精心設計的話語技巧、形象包裝來實現其說服性的目的,辯論過程聯邦參議員華倫(下圖左起第六位表現出眾,火力四射,但是華倫也成為眾人的攻擊目標,這也顯示出華倫聲勢水漲船高的事實。

 

圖說:CNN和紐約時報共同主辦的民主黨內總統初選辯論不論在鏡面設計或12位參選人梳化妝,以及畫質呈現上的各項製播細節都可圈可點。圖片取自:CNN/ New York Times

圖左:俄亥俄州奧特本大學辯論會場如同舉辧一場場面盛大的嘉年華活動,很符合美國辯論轉播風格。圖右:辯論會三位提問者座位設計大方,突顯提問人的權威。圖片取自:CNN/ New York Times

 

 事實上,電視辯論包括語言與視覺訊息,本質上仍視覺媒介,主要效果在形塑與改變選民對選人的形象認知,選民必須透過媒體瞭解選人政策主張,電視辯論因此可能左右尚未決定意向的選民,對於已有立場者也可能具有涵化效果,電視辯論選人的互動具有指標性影響力。因此,不管是黨內初選辯論或是兩黨總統辯論,參選團隊的協商過程都是步步為營,小心謹慎。

 美國歷屆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協商,都是強調寸土必爭,絕不讓步,協商過程,各陣營會指派五到六位專家,人員包括策略顧問、媒體顧問、律師與會,以確保選人最大利益。因此,每一場辯論都要經過冗長協商,以美國1992年總統辯論為例,經過數次協商,最後一場定案會議,雙方陣營從早上9:30開始協商,直到隔日凌晨3:45才拍板定案,進而簽定準司法文件的諒解備忘錄,備忘錄中包括了電視鏡、辯論流程、辯論形式、舞台設計等細節,總統選舉電視辯論在視覺交鋒的鏡面處理上,包括參選人正面鏡頭、拉背鏡頭、反應鏡頭、台下觀眾鏡頭、特寫鏡頭、舞台及觀眾全景鏡頭、雙框畫面、運鏡技巧等,競選陣營都會擔心可能因為鏡面處理失當,改變參選人在辯論中的優勢與角色,因此在辯論協商與鏡面處理上都會有比較仔細的討論。

 因此,流程上的協商儼然成了總統大選辯論前哨戰必須考慮的重點包括:1.辯論先後次序決定和優缺利弊比較;2.辯論時間安排距離投票日的策略考量;3.辯論必須避開秋季運動賽季,以免觀眾流失成辯論冷場;4.辯論舉行的宣布時機點,避免因辯論彩排與選民等待以致選情冷卻。

1015日的俄亥俄州電視辯論會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結果因為衝撞到秋季的新劇上檔時間和2019年國家聯盟冠軍賽(National League Championship舉行以致收視低於上個月由ABC News主辦的休士頓辯論會,當時有1400萬人收視,原因就是不少觀眾轉台收看新劇和聯賽(但是這次的830萬人仍相當於2008年的歐巴馬希拉蕊的超級星期二初選電視辯論之夜活動Super Tuesday primary night)。

 民主黨內1015日的這場總統初選辯論,由於有12位參選人,因此取消了參選人申論部分(opening statements),直接由Anderson Cooper提問(三位提問人分別是CNN主播Anderson CooperErin Burnett以及紐約時報Marc Lacey

 辯論議題聚焦烏克蘭電話門、健保、富人稅墮胎、社群媒體、土耳其入侵敘利亞等議題三小時四輪辯論遊戲規則回答提問75秒(answer question反駁45秒(response and rebuttal)、澄清15秒(clarification),當然要所有參選人都遵守遊戲規則並不容易因為參選人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I’m not finished,賴皮偷時間,因此,三位主持人在辯論過程中既要掌握提問節奏,又要公平處理每一位參選人應答時間,壓力不小。

 辯論結民調領先的倫發言時間超過前副總統拜登,倫的發言時間20分46秒,拜登的發言時間15分4秒。二發言時間幾乎是其他參選人一倍左右(詳下圖統計)

   

圖說:紐約時報網站統計12位參選人發言時間。圖片取自:New York Times網站

 

 平等和參與是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電視辯論在其中扮演重要功能,不但可以提供選民更多從選舉新聞、競選廣告與參選人網站上看不到的資訊,更可以深入瞭解參選人特質。

 當然,也有人說總統辯論就像電視購物頻道推銷洗潔精或健康牙刷一樣,這種大選辯論形式,充其量只不過是總統產品的推銷術,它是一種「市場民主」而非「政治民主」的精神和設計。但是大選說服與電視辯論已經成為美國總統大選重要的傳播形式,透過辯論說服引起選人交鋒、提供政策深度、導引選民認知。美國選舉電視辯論已經成為美國總統大選對全國選民的一項必經過程,美國自1960年開始已經沒有任何政黨的總統選人可以迴避電視辯論的公共場域。

 1960年甘迺迪與尼克森辯論是美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濫觴,對現任者(副總統尼克森)競選優勢,甘迺迪主動提出電視辯論建議,迫使尼克森被動回應,人意外的是,政治歷練豐富的尼克森在螢光幕前表現失常,選情因此逆轉,尼克森明顯錯估勢。

 這是美國政治史上第一次總統電視辯論,當時擔任副總統的尼克森於1960年 9月26日晚上7:30推開CBS芝加哥分台大門時正式揭開總統電視辯論序幕。這場尼克森與甘迺迪的世紀電視辯論,吸引了1.7美國選民觀看,以及數百萬人透過收音機收聽。對比尼克森與甘迺迪電視辯論贏,關鍵就是「態度」。尼克森專心埋首辯論簡報,無視幕僚提出的彩排建議,甘迺迪則是提前抵達芝加哥預做辯論準備,同時利用周末與幕僚進行彩排,大聲回應模擬提問,一直到電視辯論開播前數小時,仍然用心參與演練。為了這場辯論,甘迺迪夫人賈桂琳更租用了一個十六英呎的可攜式電視辯論場景,以利甘迺迪可以隨時排演使用。

 

圖說:1960甘迺迪與尼克森電視辯論,因為策略運用得當,甘迺迪因此逆轉勝。圖片取自Smithsonian Channel

 

 為了這場辯論,CBS特別從紐約找來一流化妝師,雖然因為甘迺迪拒絕梳化妝,尼克森也表達婉拒之意,但是不修邊幅的尼克森過於大意,使得螢光幕上的他顯得白疲憊,對比甘迺迪陽光活力,尼克森一臉病懨懨。對照尼克森的輕忽,甘迺迪幕僚注意螢幕上的每一個細節,當發現黑西裝可能造成電視反差,於是急返下榻飯店更換藍色西裝,可見其重視電視辯論之一斑。

疏於準備的結果,使得尼克森在電視辯論過程失誤不斷,尼克森坦承過於專注實質辯論內容,疏於電視影像畫面的呈現效果是辯論最大敗筆,因為他忽略了「一格畫抵得上千言萬語」的訓戒。

電視辯論結束後,甘迺迪陣營統計發現,電視反應鏡頭部分,甘迺迪有11個反應畫,使用了118秒,明顯於尼克森的9個反應畫,85秒。尼克森的特寫畫面則加深了選民對他的負面認知,

 電視辯論不僅可以動搖尚未決定投票態度的選民,對於已有立場的選民也可能具有「看不見」的影響。綜合美國1960年到1988年電視辯論效果研究發現,電視辯論經常是對於已有立場偏好的選民具有強化態度的效果。

 1992年美國總統電視辯論為例,柯林頓、老布希、裴洛三方對決,在辯論論述上,裴洛砲打老布希與柯林頓,指責兩位對手毫無誠意,對於攸關國家利益的議題論述更是毫無效,也無法令人期待,強調自己既無政治包袱,又無政黨壓力,才是最佳總統人選。柯林頓則是以經濟議題為主,強調改造社會安全制度的決心,承諾降低失業率,確保中產階級財富的政策主張。老布希論述重點,則是難忘情解第一次波灣危機的歷史貢獻,沉醉國際事務議題以致議題設定難獲選民共鳴。

 議題設定從1968年起的美國總統大選進行實證研究開始,研究媒體報導與議題排序關係,這是公共議題設定,關係媒體所關注的報導範圍,因此又分為媒體議題設定(即對媒體議題影響)與政策議題設定(即媒介議題對公共政策議題影響)。

 議題設定研究自1968年到1972年美國選舉期間,發現新聞對選民政治議題認知能力影響。議題設定效果是傳播媒體選擇報導的新聞內容,會影響選民對相關議題重要性的排列。選舉過程中,選人透過每日新聞發布、演講、政治廣告或選舉網站影響媒體報導,進而爭取選民認同,議題設定多少都會影響選民對選人形象與能力認知。

 1015日是美國媒體主辦電視辯論有史以來最多參選人參與的一次,CNN和紐約時報的表現可圈可點,三位提問人也扮演稱職角色,面對如此複雜的製播流程得確很不容易。

 美國媒體民調針對民主黨內目前競爭態勢指出,由於議題設定讓選民有感70參選人華倫在部分州以支持率22%小勝76歲參選人拜登的20%,但是拜登今仍是民主黨總統參選人熱門人選,在多個州仍然領先,但華倫逐漸拉近差距。另一位熱門人選佛蒙特78歲參議員桑德斯,支持度只有11%。

 1015日的辯論,12人砲口一致韃伐川普情況下,大家都很期待看到兩黨候選人電視辯論。民主黨內預計明年2月各州民主黨黨員將開始選提名人,7月全國黨代會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將正式出爐,到時候兩黨電視辯論將是精彩可期的大事,全球都會睜大眼睛想要了解美國未來領導人要如何引領全球政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