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與Cannel 4多事之2009秋

BBCCannel 4多事之2009

公視策發部  資深研究員   孫青2009/9/28

 

2009的八月開始,英國BBCC4組織內外地震頻仍。說是多事之秋,實不為過。

先是在8月29日,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的董事長兼歐亞洲執行長詹姆士梅鐸(James Murdoch),在愛丁堡電視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Festival)的麥塔格講座(James MacTaggart Lecture)中火力全開,發表『信任的危機』(The Absence of Trust)演說,重砲抨擊BBC與監理機構Ofcom。

1989年8月25日,詹姆士梅鐸的父親,魯伯梅鐸(Rupert Murdoch)也在同一場地發表過演說,嚴詞批判英國媒體業狹隘的菁英主義。20年後,小梅鐸再次語出驚人:目前英國的媒體發展途徑是危險的,英國身處數位時代卻只有類比的心態。

他指出,當前人們是以一種非常液態流動的方式消費內容。過往傳播的形式不同,媒體的形式也有差異,但如今一切都可以交互連結、互換。因此,單一的電視市場、報業市場、出版市場都不復存在,毋需爭議的,目前是一個全方位的媒體匯流市場。然而,廣電政策卻沒有跟上這個腳步。

他提出四大問題。1,當局目前如何介入及管制媒體工業?答案是:興緻盎然。Ofcom過去5年做了約450份諮詢文件,多達5000頁的報告,18000頁的回應。

2,如此管制的態度合理嗎?答案是:全盤皆錯。萬事變化多端,干預管制會有預想不到的後果。

3,政府介入的結果為何?BBC獨大,BBC的收入受到保障而且日增,但其他無線廣播電視網卻難以為繼,生存艱困。

4,這種神造論主義的心態對媒體產業投資有幫助嗎?答案是:NO。在一個高度管制、充斥公共廣電的環境中,媒體獲利的契機會喪失,新工作的創造會受阻,創意的萌發會被抑制。小梅鐸形容英國的投資氣候時,引述托爾斯泰的名句:『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但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其悲哀。』至於英國。每方面都不幸福。

他因此主張,要協助市場不再下沈,另謀出路的話,唯有信任人民一途。『信任危機』,正是目前英國廣電市場被界定的特質。

小梅鐸舉出,英國當局長久來都傾向讓廣電業是免費的,但人民習慣於付費看報、看電影、買書、上網,如果看高品質的電視內容要付費有何奇怪之處?英國的付費電視開始播的,是公共廣電業所缺乏的體育、最新電影、24小時新聞,現在播出藝術與戲劇。其中創意與技術都發展無限快速。

他也強調,英國廣電業受到的管制多得驚人。Ofcom每個月2到3次發佈廣電公告,每份都十分厚重。英國與歐盟對於每小時節目廣告的量、置入性行銷、廣告與新聞的分野都有一堆規定,連言論自由都被限制,這根本是獨裁主義。

他形容BBC包山包海席捲一切,目前的規模與未來的野心在在『令人心寒』(chilling)。BBCTrust身為管制組織的機構,表現也一塌糊塗。他指責,BBC拿了執照費,就自以為被賦權要服務每一個民眾。即使在已經被商業媒體照顧得很好的領域也要伸手。這種直接的競爭,根本就是拿強制徵收的執照費與民爭利。以BBC Radio 2的經營策略為例,25到45歲的聽眾本來是英國商業廣播主要客戶,BBC無法掌握。但BBC不思市場區隔的經營方式,反而用天價去爭搶藝人,與商業台正面迎戰,一切只是為追逐收聽率的提升。

小梅鐸直指,在全方位媒體市場中,公共媒體大幅擴張,會導致民主價值中最重要的、新聞的多元與獨立自主淪喪。把這種免費的新聞灌到市場上,使得收費的網路新聞沒有生存空間。

他強調,民眾懂得如何做選擇。人民知道選哪種媒體去消費,是否該付費?該付多少錢?他主張:唯一可靠、長遠、持久的獨立自主保證,除了『利潤』別無他法。

這樣直接而冷酷的攻擊措辭,在媒體業界看來,是一項大型風暴開始的狼煙,然而 BBC表面上似乎刻意去規避逐漸醞釀中的問題。

不論BBC的敵手或是盟友都覺得BBC沒有好好回應梅鐸的批評,好像也沒有察覺到BBC的確有許多問題在累積,沒有意願公開回擊或是辯解,使人覺得BBC好像失去了自主意識。

即使梅鐸的評語中諸多漏洞,也看得出有誇浮與流於偏頗的情緒,但BBC當日只有新聞部的編輯在場,演講後的餐會中確有一些憤怒的言詞互動,展現的力道卻離『強力防衛』差得太多。至於其他主管,好像都事前約好似的通通閃人。總經理Mark Thompson 根本沒去電視節,董事長Michael Lyon爵士出席的身分也只是一名與會者而已,沒有特別的代表性。他發表了一項簡單的聲明。表示BBC『沒有選擇的必須服務全部觀眾。但這也不代表可以、能夠或是應當排擠其他的內容供應者』。他表示,BBC Trust的存在價值,是強化BBC對於所有付費者的利益,不能為了保護商業利益而無所作為。

在麥塔格講堂之外,尤其討論公共廣電媒體議題的其他場次中,C4與FIVE的高階主管都鼓勵BBC應該表明立場作出回擊,否則如此悶頭捱打,就會弄到是非不明了。

不過,愛丁堡電視節中其實不是只有梅鐸的砲火引人側目,還有一場演說是與梅鐸論點截然不同的,也受到不少矚目並引起討論。

該場次的主講者David Simon是電視影集The Wire的製作人。The Wire的故事背景是馬利蘭州的巴爾第摩城市,2002年6月2日在美國HBO付費有線頻道首播,總共播出5季60集,到2008年9月下檔。David Simon本身原是警政記者,是本劇的催生者、製作人兼編劇。The Wire每一集都呈現了巴爾第摩城的各種面向,有毒品交易、港灣、市政府、官僚體制、學校系統以及媒體問題,演員都不是大咖。製作人界定這個節目不是犯罪故事集,而著墨在探討美國城市以及與人們共同生活、各種機構如何影響個人的議題。節目要傳達的是:不論你是警察、碼頭工人、藥頭、政客、法官、律師,任何身份階級的人最終都會妥協,也必須向你所屬的機構力爭理念與權益以求生存。The Wire並沒有得過很多獎項,但常被影評人形容為最偉大的節目之一,能夠真實的描繪城市生活,藝術呈現水準極高,在挖掘社會政治主題上有著不多見的深度。David Simon在演說中暢談節目的理念與製作目的,討論The Wire批判無節制的資本主義的本質。製作人自認至不是馬克斯主義信徒,節目沒有預測華爾街的崩垮,但覺得日後經濟風暴是一個一語成讖的巧合。製作人堅信,把錯誤的擴張利潤當成建構社會的碁盤,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專業雜誌Broadcast9月4日社論指出,反對梅鐸言論的人也未必是認同The Wire理念者。但梅鐸反管制、追逐極大化利潤的說法也有與會者認為充滿反諷。例如新聞集團正是FOX新聞的母公司,FOX新聞的聳動備受批判,不堪的被形容為右翼政府宣傳的機器,不正是無羈放任的惡果?話說回來,反對與部分贊同梅鐸論點的人,都有一個共識:就是BBC實在太大了。

當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商業媒體日子越來越艱困時,BBC挾持龐大財力與品牌擴張的野心,在扭曲市場機制。問題在於BBC有自覺嗎?還是把愛丁堡的砲火當成小小的蟲咬?電視節會結束,但是相關辯論卻是一直真實存在的。業界認為大家都希望BBC好,所以Trust愛深責切,要能在必要時揮刀砍掉過高的主管開銷、演藝人員酬勞,以及衍生出的各種業外服務。BBC多年來樹敵不少,如果Trust不早反思重整,等落到其他人來修理BBC時,可真的就是一場災難了。

9月9日,BBC Trust下令準備展開行動,先審視BBC的公司規模與活動範疇是否合理。也就是說要看看公司是否真的太龐大?哪些業務是主要核心,最該被關注的?在數位經濟時代BBC該扮演哪一種角色?

BBC Trust的相關新聞出自於一份董事長Michael Lyon爵士致所有交執照費民眾的公開信。他特別說明,總經理 Mark Thompson早在梅鐸開罵之前的6月暑假前期,就同意要進行全面的檢視。BBC的自省,其實比梅鐸的批判更早。

Michael Lyon爵士信中提到近日有一些關於BBC的辯論,其一是BBC該縮小範疇,不要再在網路上提供免費新聞。其二是BBC的部分執照費要與其他商業媒體共用,以支援其地方新聞,這打破傳統BBC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他強調,Trust的責任是遞送民眾所希望有的公共價值,是體認外界的環境,以及營造高品質公共服務節目的健康媒體工業,對每個觀眾而言,這樣做才是好事。BBC贊成把數位轉換的結餘轉回給觀眾,讓下次附執照費時,每家可以少付5.5英鎊,而不是把錢轉用到其他商業頻道上去救急。

他最後說,當前經濟環境與技術的急速變化,促使大家思維更寬大。BBC規模可以變得更小,但要更有效率,不要過渡膨脹。BBC不怕改變,但改變的驅動力是來自於公眾的希冀,而不是受迫於商業或是政治的壓力。

同一天,總經理 Mark Thompson也發了一封給全體員工的電子郵件,要談一談BBC的未來。他先提到近日由衛報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出民眾對於BBC的支持度與信任度提高到69%,比2004年數字更高。BBC內部的研究也發現,當民眾對於其他的公共機構的信心消退時,對BBC反而更為依賴。外界確有不少對BBC無情的抨擊,梅鐸的演講更使批判達到高峰,但是這卻是悖離事實,與觀眾反應截然不同的。Mark Thompson直接使用desperately out of touch的字句來為BBC指責梅鐸。

但是, Mark Thompson提醒員工,數位轉換意味著新的觀眾需求與期望,媒體環境的改變遠超過預期,尤其與2006年發表組織改造『創意為來』計畫(Creative Future)時大不相同,所以當年規劃的業務也可能有所調整,這次BBC要做的改變規模可能也不小於當初。此刻BBC要檢視的,是BBC在2012年之後,數位轉換完成後該是那個樣貌?不論調整或是限縮業務發展,仍不可失去服務公眾的基本立場,而要以推動整體創意工業能良性發展,多元觀點能被重視為原則。

業界評論的調性基本上沒有倒向梅鐸。因為一個衰弱的BBC就是意味著一個不振的英國創意經濟。BBC在支持創新,提供教育、娛樂、新聞的角色上其實日形重要。BBC該自發的減少不論廣播或是出版上的商業行為,再度建立成為廣電標竿的自信心。

在梅鐸事件尚未褪色之際,BBC又因為公開承諾要供部分主管薪資、主管開銷於眾,以透明度來尋求更多的外界支持與認可,使得『錢事』變成民眾、業界、新聞界的茶餘飯後話題。

由於Mark Thompson的年薪高達83.4萬英鎊,連同電視部門主管、北方影城主管、創意主管、BBC1、2、3的台長薪資都在25萬英鎊以上,讓英國首相19.2萬英鎊的年薪相形失色,保守黨把他們視為肥貓,覺得不砍不行。C4老總Andy Duncan的薪水也一併掃到颱風尾被批。保守黨國會議員表示,現任的薪水暫不改變,但下一任至少要拉低到跟首相差不多。掌管BBC的人居然比掌管國家的首相多賺75%似乎說不太過去。

此外,主管申報的開支公布之後,一些項目更容易引人非議。看看過去5年主管的支出報帳紀錄,電視主管皮包被扒損失現金,他報了500英鎊保險理賠沒有含括的部分,新媒體主管拿了價值455英鎊的iPod說是要測試BBC的服務,老總因為要縮短假期趕回來處理緊急事件,機票加上租車的2500英鎊也拿來報帳。BBC規定得出差住宿費是85英鎊,但是主管常住的5星級飯店可以高達300英鎊一晚。主管們開會討論『重大計劃』餐費641英鎊也引起:幹嘛不在普通飯店小吃一下的疑義?總之,雖說電視業與演藝業有時難以全然切割,有些支出是業界常態,但看在明年4月恐怕要裁員90人的新聞部員工眼中,錢不拿去做節目而給主管應酬開支,還是很不是滋味。BBC W總經理的5年差旅帳單被形容為『世界最佳旅館導覽』,員工不滿可見一斑。至出還有一些雜項的報支,例如停車、過橋、送花、送酒、內部請客、受訪問前的美髮費用都在公布之列,金額由幾十便士到幾百英鎊都有。

英國文化部長Ben Bradshaw指出,雖然BBC堅稱開銷都是必要且合理的,公布這些開支確有上緊發條的功能,主管要報帳之前不免三思,省得捱刮。

至於BBC要裁撤哪些業務?還在研議當中。有資深員工表示,一些原本備受保護的單位難逃一劫。例如該想想BBC需要支持5個交響樂團與全職的合唱團嗎?要買那麼多美國製的節目嗎?目前看來可以確保的是免費的網路線上新聞。這是梅鐸深惡痛絕的,卻是Mark Thompson絕不妥協的一塊,因為那是觀眾的最愛,BBC的必勝利器。BBCW與4的合併可能是一部份解決方案,必要時部分業務私營化,脫離BBC範疇。但是2007年被BBC拿下大部分股份的『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旅遊出版業,似乎成了BBC過渡擴張、違背公共目的的指控圖騰。

以上這些業務的限縮不足以杜悠悠之口,就BBC那些深得政治策略箇中三昧的主管而言,拿數位廣播或是數位電視頻道開刀勢必難免。過往BBC3是最常被修理的目標,但風水輪轉,目前變成董事長與總經理口中培養新人與實驗新節目型態的溫床,而且能吸引BBC致力追求的年輕觀眾。最危險的該是娛樂節目,不少政界人士都指出BBC該把輕娛樂服務轉給市場上其他玩家。至於主管薪水問題,雖然令人不爽,但此時要調整幾乎不可能,因為用『犧牲服務』這套說詞是擺不平人才市場上競爭的。

另外一邊正醞釀與BBCW合併的C4,面臨董事長與總經理都走人的不安局面。9月16日,C4證實總經理Andy Duncan將在2009年底之前離職,結束了5年C4的總座生涯,數月來業內四處耳語與猜想也可告終止。C4的董事會面臨尋找新總經理的任務之外,董事長Luck Johnson在明年1月任期滿6年後,自己請辭,Ofcom已經開始面談合適人選,希望在10月底前定案派任。在公開的談話中,Duncan對於合併一事表示樂觀,而且認為不久就會有一些結果出現。在這個進入新階段的時刻加上實境節目『老大哥』(Big Brother)將要結束,意味著C4在創意上也會有所改變,所以他選擇離開服務五年的職位。

Duncan在C4可謂戰功彪炳。他讓E4(匯集娛樂節目的數位頻道)、Film4(全英國最完整的影片網站,2萬部影片,10萬個影片圖形,5千個DVD可以檢視)再度在Freeview上架,也推出了More 4(2005年推出,匯集生活形態、紀錄片、藝術節目的數位頻道,與BBC 4相抗衡)、4Music(C4音樂節目的匯集,播出歐洲藝術節、表演後台花緒、片段等) Channel 4+1(E4更進一步的服務,節目都延後一小時播出) 。C4也是第一個英國推出隨選視訊服務的廣電媒體,4oD目前在全英隨選視訊市場上佔了2成佔有率,他更讓full HD服務推上 Sky Digital。但是,這一切都因為2012年之後C4會有高達1.5億英鎊財務缺口,使得Duncan成為政治談判的祭品。去年3月間,Duncan力挽狂瀾還提出Next 4,一個C4展現未來創意雄心的藍圖,包括資金為5千萬英鎊的 4iP基金,也花了1千萬英鎊開動委製青少年節目,以及一系列數位廣播計畫。2007年聖誕節Duncan下令裁員200人,節目預算也下降,但是收視佔有率卻是歷年最高,廣告量也逐步上升。

Duncan當年到C4任職頗出人意表。他的電視製作經驗很淺,原本在食品公司做事的Duncan,由於在Uniilever表現耀眼吸引了BBC注意,他在做行銷工作時對於數位媒體潛力的直覺非常精準,促成英國無線數位平台Freeview成功推展,並擔任董事長一職。當年被C4董事長挖角時,他被形容為歷年來最傑出的主管,可惜這種友好關係並不長久。

對公共服務廣電媒體懷抱理想的Duncan永遠熱情有衝勁,他不喜歡意味著階級的西裝領帶,總愛坐在空桌邊與員工暢談C4多媒體時代的願景。除了雄心萬丈卻多受限制外,C4以環保節目挑戰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理論的節目,惹惱了環保人士,關於回教議題的調查報導也讓穆司林跳腳,論及黛妃死亡的紀錄片使皇室不滿,但最惹人爭議的是『老大哥』這個叫座的節目,有死亡、有性行為、有種族主意的批評,迫使首相布朗出面對印度當局道歉,Duncan意圖辯解,但引發了要他下台的聲音。偏偏『老大哥』為C4帶來大量觀眾與收入,卻被迫宣布在2010年結束,Duncan的不捨可想而知。。總而言之,Duncan貢獻卓著,尤其是投資的『貧民百萬富翁』電影得到奧斯卡金獎,不能不說他眼光深遠,領導能力極佳。C4董事會此時面臨著要挑一個創意無限,或是以治理公司見長的新總經理?ITV目前高層,Ofcom現任老總,前傳播部長,BBC的高層之一,都是可能人選。其中,ITV的Peter Fincham既有創意,又熟諳獨立製片作業,談生意也是一流人才,成為最熱門的首選。

Duncan的離去,使C4擔心與BBCW合併會生變。新人上路日否還有一番局面也不得而知。數位英國報告給予C4新的角色與任務,能被付諸實現嗎?當BBC還在應對梅鐸傷痕,自我檢視公司業務範疇之際,2大英國公共廣電媒體的未來步伐,只有靜待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

James Murdoch’s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TV  Sky news 08/29/2009

James Murcoch:The Absence of Trust, The 2009 James MacTaggart Lecture MGEITF   08/28/2009                                   

Trust review set to shrink BBC  Broadcast 09/09/2009

BBC Trust chairman’s open letter to licence fee payers  Broadcast 09/09/2009

Mark Thompson’s letter to staff about the BBC’s future   Broadcast 09/09/2009

BBC must act to take away its enemies’ ammunition   Broadcast10/09/2009

Making the salary sacrifice    Broadcast 10/09/2009

BBC loadsamoney row rages    Broadcast 10/09/2009

BBC expenses: an expensive lesson in transparency            Broadcast 02/07/2009

BBC says James Murdoch”desperately out of touch”           Reuters 10/09/2009

Bradshaw attacks BBC Trust   Broadcast 16/09/2009

C4 confirms Duncan’s exit  Broadcast 16/09/2009

The big question: What’s gone wrong at C4, and where does it go from here? By Ian Burrell, Media Editor   16/09/20089

Redmond: BBC and C4 must work together    Broadcast17/09/2009

C4: new boss, same problems   Broadcast 17/09/2009

 


欲觀看完整文章請下載PDF (按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