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模式與新聞業觀察網路新聞組織ProPublica之崛起

非營利模式與新聞業之未來發展

觀察網路新聞組織ProPublica之崛起

 

2011年度美國普立茲獎[1](Pulitzer Prize)得主在418日正式公佈,非營利網路新聞新興公司ProPublica的參賽作品《華爾街金錢機器》(“Wall Street Money Machine”)系列報導奪得《全國新聞報導獎》獎項。這是ProPublica連續第二年受普立茲獎肯定,而今年的得獎作品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純網路(web-only)報導贏得普立茲新聞獎殊榮。ProPublica得獎一方面突顯網路新聞重要性與日俱增,另一議題則在於非營利模式是否為解決傳統新聞產業困境的良方?

網路新聞媒體跨越新里程碑

非營利網路新聞組織ProPublica(www.propublica.org)以紐約為根據地,2008年六月正式營運,由之前在《華爾街日報》任職16年執行總編輯的Paul Steiger擔任總裁兼總編輯,目前旗下28[2]記者組成全美單一媒體最大的調查記者團隊,成立不到三年已成功晉身為普立茲得獎精英俱樂部會員之一。

2010年,ProPublica以關於紐奧良一家醫院在卡翠那風災之後實施安樂死的調查報導作品,成為第一家贏得普立茲新聞獎項的網路新聞組織,但由於得獎作品是與紐約時報雜誌合作發行,該項榮譽因此也由兩家媒體共同分享。

ProPublica今年再接再厲,再次獲普立茲肯定,得獎作品揭發華爾街令人詬病的投資弊端導致美國金融風暴惡果。2011得獎系列報導雖然僅透過網路發行刊登,其實也另外與美國公共廣播電台《Planet Money》和《This American Life》兩個節目合作議題,只不過電台媒體本身並不符合普立茲獎的評選資格。

誠如總編輯Paul Steiger所言,ProPublica成立目的在透過深度新聞報導促進社會改革,要達成該項目標必須以「道德力量」從事新聞報導與寫作;換言之,ProPublica的使命在揭發政府、企業與機構組織濫用權力與行為不當之處以維持公眾的信任。

多平台創新發行策略 擴大影響力

作為非營利性的網路新聞新創組織,為擴大影響力,ProPublica規劃之初即已設定未來產製的新聞內容將採取與平面報章雜誌或其他類型媒體合作之模式發行,免費提供給有意願合作的業者。秉持錯中學之實驗精神,ProPublica希望找出吸引優秀人才並與主流媒體合作之經營之道。

2011年普立茲新聞獎項之評選過程與結果,可觀察到純網路新聞組織在這項傳統上屬於報紙媒體的競賽領域中角色日漸吃重的趨勢。以ProPublica為例,不僅連續兩年抱回普立茲新聞獎,今年更成為首度以純網路系列報導獲頒殊榮的網路新聞組織,意義更顯不凡。

根據普立茲官方資料,本屆新聞類獎項之1,097件參賽作品,約100件為純網路新聞作品,由60家新聞媒體分別提出。與第一次納入網路媒體參加競賽之2009年有37家媒體提出65件網路作品參賽相比較,成長曲線表現可觀。

事實上,今年度有更多的純網路內容受普立茲委員會肯定入圍新聞獎項,入圍作品中將近1/3以網路內容為特色,較去年的1/4比例提高;決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七項作品也一致地表現豐富的數位內容應用。

如前所述,ProPublica產製的調查新聞報導採取與主流媒體合作模式發行,原則上,如果雙方對於議題的報導手法、意見或是撰寫內容無法達成共識,ProPublica將會另尋其他合作媒體,或直接在自己的網站上刊出。ProPublica也積極擁抱網路發行管道,多次與網路媒體如PoliticoHuffington Post網站合作議題的經驗,都取得超過預期的發行成效。

ProPublica同時開發各種網路與新媒體平台應用之創新實驗。去年七月,ProPublica在官網上推動的分散式專題報導專案(Distributed Reporting Project)連續第二年得到新聞創新獎Knight-Batten Awards肯定,獲頒特殊貢獻獎;另外,ProPublica之新聞應用程式(News Apps) 以開發各種讓更多人近用報導資料的新聞應用模式,也贏得優良作品之推薦。除了在網路平台,在主要社群網站、行動裝置與平板電腦上,也處處可見ProPublica露出的身影。

總編輯Paul Steiger評論ProPublica在網路與新媒體創新應用之心得時表示,ProPublica團隊深刻地理解網路繪圖與互動元件不僅可強化報導內容,也提高報導的影響力。Paul Steiger更指出由於見證到網路所展現的豐沛能量與成長力道,團隊中來自平面報紙背景的資深記者,莫不從擁有網路背景的年輕記者身上獲益良多。

非營利獨立新聞填補資訊落差

不容諱言,美國傳統新聞產業正面臨嚴峻考驗,根據佩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各項最新調查結果,2010年所有新聞平台類型中,包括全國電視網、有線電視、電台、報章雜誌等,網際網路是唯一閱聽人數持續成長的平台。此外,網路不僅首度超越平面報紙,僅次於電視成為美國民眾獲取新聞的主要管道,網路廣告收入也首次超越平面報紙[3]

美國報業危機亦可見於全美每日新聞報紙僱用之記者人數較十年前減少約一萬人左右,調查報導記者與編輯社團的會員人數近年來也大幅滑落,在新聞實務上呈現的結果則是,儘管資訊氾濫,但是好的調查報導卻越來越難取得,有助於公民營造社區與生活所需的重大新聞報導質量雙雙滑落,也威脅到美國自由報業傳統與民主社會價值之維繫。

ProPublica可說是美國社會各界針對這股傳統新聞產業危機反省的產物,與ProPublica雷同的非營利新聞新創組織不乏其數,例如以加州柏克來為據點的調查報導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或是說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普立茲災難報導中心(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推動政府國會資訊公開化的陽光基金會(Sunlight Foundation)、美國大學的調查報導工作坊(Investigative Reporting Workshop)等機構,也有如第一個專門提供每日國際新聞服務的網路新聞組織全球新聞(Global News)

除了專注深度報導與國際新聞的非營利新聞組織,許多地區性或城市型的新聞網站也紛紛成立,關懷重點則放在報導不足的在地性題材,例如總部設於華盛頓特區的獨立媒體中心(Center for Independent Media)陸續在新墨西哥、明尼蘇達、密西根、愛荷華、科羅拉多與華盛頓特區等六州設置派生網站,提供在地新聞服務。

這些非營利新聞新創組織深耕傳統媒體退守的深度報導、國際與在地新聞,發展數位平台、開發多元化金流收入,並展現扮演全國性領導角色的企圖。事實上,非營利新聞新創組織的興起,除了彌補主流媒體報導不足、從未報導或是報導有誤的缺失,另外一個目的也在嘗試開創讓關鍵新聞產業永續生存的營運模式。

美國各界對傳統新聞產業危機的反省也反映在非營利基金會贊助新聞專案之數目增加,並改變主流媒體新聞編輯室採用獨立報導內容的方式。長期推動美國新聞產業發展的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20096月對外宣佈總額1,500萬美元的新聞創新專案,鼓勵並協助獨立新聞組織在數位平台上發展調查報導的新商業模式。ProPublica從該項新聞專案爭取到101萬美金贊助,前述的調查報導中心與陽光基金會也名列此專案的贊助對象。

非營利模式新聞業是否可能成形?

非營利獨立新聞組織如ProPublica的崛起也再次點出美國新聞業至今仍討論不休的重要命題:倚賴捐贈經費維持營運成本的非營利模式是否可解決傳統新聞業現有之困境?非營利模式是否應擴大到所有新聞產業?

比較起來,ProPublica在起步階段即擁有較為充裕的財務基礎。ProPublica由前Golden West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前執行長Sandler兄弟之基金會創辦,基金會並承諾每年投入1,000萬美金維持組織營運,即使如此,ProPublica本身仍必須積極尋求其他基金會挹注,爭取各項小額專案經費補助。其他類似之非營利新聞組織的預算規模只達ProPublica一小部份,本身也並未真的聘僱大部分撰寫報導的記者,財務壓力因此較低。

傳統媒體,特別是平面報紙,過去維持新聞業榮景的營運模式日漸式微,新的商業模式則仍在探索實驗中。非營利模式的前提在於新聞業擁有穩定、長期的捐贈經費來維持基本營運成本,不過,對全國性的大型新聞組織來說,昂貴的營運成本卻是一道難題。

為吸引優秀人才,ProPublica提供旗下記者足以媲美大型報業的薪水與福利,1,000萬美金勉強足以維持人數不到30名之採訪團隊的一年運作成本,但對全國性的大型報業如紐約時報來說,估計至少需要50億美金的捐贈經費才能維持一年非營利模式的營運成本,但能夠慷慨解囊給付50億美金的民間基金會或企業機構寥寥無幾,而新聞組織同樣需承受每年瘋狂尋求贊助經費的高度壓力

美國網路新聞雜誌Slate特約撰述編輯Jack Shafer一語道破指出,美國大型報社的聲譽來自業者在資本主義市場的成功競爭,並非由於蒙受億萬富翁或基金會的青睞。大型報業本身的活力與適應能力是其贏取市場主導地位的因素,去除追求成長所需的財務動機,反而可能對新聞發行的創新與效能帶來不利影響。

平心而論,擴大攸關公共利益之深度新聞的影響力固然有其正面意義,卻非其他類型新聞如運動娛樂、生活影劇消息關切的要務。如果非營利組織、基金會贊助深度新聞專案之舉動有助於保障公民知的權利並促進民主政治制度之維繫,同時短期而言對新聞產業之未來發展有積極幫助,或許呼籲廣大公眾基於公共利益支持贊助深度新聞採訪工作也並非不可行。不過,儘管對民主社會運作較具價值的報導可由捐贈經費保護支持,媒體本身仍需尋求不同策略補足其他報導或更多開銷所需的收入,譬如說新聞業整體達成網路新聞付費機制的共識。

討論至此,可以發現非營利新聞新創組織的任務與使命,與美國社會傳統上期待公共廣電(Public Broadcasting)發揮告知、教育與啟發公眾並維繫公民與社會文化生活的功能高度重疊。事實上,隨著技術與內容之革新與創新,加上如ProPublica、調查報導中心、奈特基金會等富有高度公共媒體精神之組織共同參與,美國各界有識之士近年來已將公共廣電服務之概念轉化為公共媒體服務(Public Media Service)。廿一世紀公共媒體除延續普遍近用、免於商業與政治壓力的特性,也必須確保公眾可透過所有平台享受公共媒體提供之服務內容,公共媒體也將以更多樣化、網路式、分眾、創新的方式,滿足公民社會不斷變動的需求。

參考資料

  1. Joel Gunter , 2011/04/19, Journalism.co.uk, “First for online journalism as ProPublica wins Pulitzer for web series”, http://www.journalism.co.uk/news/first-for-online-journalism-as-propublica-wins-pulitzer-for-web-series/s2/a543780/
  2. 2011/04/19, ABC News, “ProPublica wins first non-print Pulitzer”, http://www.abc.net.au/news/stories/2011/04/19/3195360.htm
  3. Paul Steiger, 2011/04/18, ProPublica, “A Note on ProPublica’s Second Pulitzer Prize”, http://www.propublica.org/article/a-note-on-propublicas-second-pulitzer-prize/single
  4. Justin Ellis, 2011/04/18, Nieman Journalism Lab,  “Another online milestone for the Pulitzer Prize“, http://www.propublica.org/article/a-note-on-propublicas-second-pulitzer-prize/single
  5. Richard Adams , 2011/04/18, guardian.co.uk, “ProPublica makes history with web-based Pulitzer Prize win”,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richard-adams-blog/2011/apr/18/pulitzer-prize-winners-propublica
  6. Mike Webb , 2010/07/19, ProPublica, “ProPublica Wins Innovation Award”, http://www.propublica.org/article/propublica-wins-innovation-award
  7. 2010/05/7, Center for Social Media“ The Future of Public Media”, http://www.cpb.org/future/TheFutureofPublicMedia.pdf
  8. Tina Susman, 2010/04/13, Los Angeles Times, “Nonprofit newsroom wins Pulitzer Prize”, 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0/apr/13/nation/la-na-pulitzer-prizes13-2010apr13
  9. 2009/06/13, Knight Foundation, “Knight Foundation Initiative Seeks New Models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http://www.knightfoundation.org/news/press_room/knight_press_releases/detail.dot?id=348319
  10. Emma Heald , 2009/02/06, The World Editors Forum , “ProPublica: could the non-profit model be the saviour of the newspaper industry?”, http://www.editorsweblog.org/analysis/2009/02/propublica_could_the_non-profit_model_be.php
 

[1]普立茲獎可回溯至1971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匈牙利裔美國人約瑟夫普立茲(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的獎項,主要目的在鼓勵平面新聞報導與音樂、文學、小說、戲劇之創作,直至兩年前才開放純網路發行媒體參與獎項競逐。

[2] 記者人數可能因人事異動略有增減,且該人數並未納入網頁設計、行政財會等事務性員工。

[3] 參考公視岩花館專文:《匯流時代持續變動的新聞地景—2011年美國新聞媒體發展趨勢與觀察》,林金玉,2011/03/30


欲觀看完整文章請下載PDF (按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