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東森電視 迎戰新媒體

        TVBS東森電視 迎戰新媒體

                 

今年初(2014)的農曆年,部分電視台的全月廣告業績只有二、三千萬元,這是過去從未見的情形,今年中更有廣告主提前示警,明年廣告預算的50%將下到新媒體,令各台主管警覺到必須加快轉型腳步因應變局。

東森電視》副總經理潘祖蔭表示,「在廣告爭取上更不能稍有鬆懈幾年來在新媒體投資上一直引領各台的《TVBS》腳步也未放緩,總經理楊鳴指出,「現在爭取廣告都是電視業務和新媒體業務共同出去提案」。

東森電視》和《TVBS》長期以來收視競爭激烈,彼此互有消長,但在今年4月《TVBS》全面HD化後,「收視率直到現在都還大幅領先各台」,楊鳴認為台灣HD起步仍然太慢,「因為隔壁的日本早已跑在前頭。」

東森電視》新聞台和財經台的六個HD棚,今年(2014)11月也將完成全面換裝,潘祖蔭強調,面對互動需求,仍有不少的製播設備必須加碼投資可預見的是兩台的收視率大戰,又將進入另一番競爭新局面。

從建立新部門,外聘新人才,改造組織文化,到利用手機社群媒體發稿等的實驗性嘗試,兩台主管都有著深刻的體悟:

 

集團越大轉型壓力也越沉重,但是《東森電視》非轉型不可── 潘祖蔭

成功轉型的背後,可能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的失敗,但是《TVBS》仍然鼓勵勇於創新實驗── 楊鳴

 

《岩花館》八月走訪《東森電視》副總經理潘祖蔭和TVBS》總經理楊鳴,以及才從《TVBS》轉任《東森電視》的新媒體總監陳世明,訪談電視產業現況與未來、組織變革挑戰、廣告移轉效應等的轉型陣痛,以及三人對收視率的看法。

2015年起50%廣告預算下到新媒體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2014年8月公布今年第二季有線電視統計,普及率首度跌破六成[1],訂戶數從2010年最高峰的508萬戶,持續下滑,到2012年跌破500萬戶;普及率從2006年65.01%,到2014年第二季的59.89%,少了5.12個百分點。

普及率下滑,無疑影響到廣告成長,2012年和2013年有線電視廣告市占率也是互有消長。《2014年MCEI行銷傳播白皮書》[2]指出,2013年無線台廣告市占率持續下滑至6.4%,有線台廣告市占率維持在35.0%,網路廣告則是大幅成長(圖一), 2012與2013年網路廣告都呈二位數成長,分別是13.6%、19.5%,其中影音廣告及行動廣告漲幅最為明顯,網路廣告市占率達23.1%,已接近台灣總廣告量的四分之一(圖二)。

 

圖一:台灣2009-2013年主要媒體廣告量

資料來源:MCEI行銷傳播白皮書P.114。

 

圖二:台灣2009-2013年主要媒體廣告量占比

資料來源:MCEI行銷傳播白皮書P.115。

 

我覺得台灣不論是紙媒或是電子媒體,現在的商業模式都已遭遇瓶頸,以東森電視為例,廣告營收占70%,新媒體出現,我們當然必須面對可能的廣告流失,據聞某一家大型廣告客戶已經決定明年起調整預算分配,50%預算下給新媒體,這是商業台長期以來很重要很重要的民生用品客戶」,《東森電視》副總經理潘祖蔭表示,像蘋果日報已經找到了網路獲利模式,多數媒體仍停留在傳統營運競爭當中,面對可能的廣告流失,各台未來在節目製播和設備投資上,都將面臨重大壓力,東森在廣告爭取上更不能稍有鬆懈。

這應該是兩個不同的廣告預算,實在不應該合併計算。即使如此,TVBS》總經理楊鳴仍提出因應策略,積極開拓新媒體廣告,TVBS》的新媒體營運中心』訂有自己的廣告達成目標,現在當然無法和三個頻道廣告相比,但是我仍然要求營運中心的收入目標,必須達成自負盈虧,廣告提案也是由頻道業務和新媒體業務共同出去爭取。

 至於採取收視率和網站流量配搭爭取廣告的做法,不一定有利於現有頻道和新媒體發展,各個媒體現在都還在做各項新嘗試的階段,因為新媒體的想像空間實在很大。楊鳴表示,很多事情仍在摸索當中,沒人敢保證自己的做法一定會成功。

電視收視人口持續下降,年齡層也越來越高,年輕人轉向新媒體,廣告商跟著移轉,電視台是不能不隨之挪動的。剛接任東森電視》新媒體總監的陳世明指出,電視台跟著調整必須有兩層考慮,首先是跟著去真的能夠賺到錢嗎?要投入多少資源才可能獲利?其次是內容移轉到新媒體,是不是會影響到主頻的收視?

 楊鳴提出個人的觀察,「大家會擔心,新媒體是不是會分食廣告大餅?營收是不是會受到影響?現有的觀眾是不是會被拉走?事實上,兩者應該是彼此互補的綜效關係,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

東森六個HD新聞棚 11月完成換裝

 傳統電視廣告的行銷概念已經改變,連結目標觀眾的做法上,關鍵在1%的「內容創造者」(Content Creator)能否影響9%的「貢獻者」(Contributor),願意透過網路平台傳送訊息給剩下的90%消費大眾[3]。潘祖蔭指出,「傳統廣告客戶是依賴收視率下廣告的,新媒體要依靠什麼樣的數據才能說服客戶下廣告?點閱率?還是網站流量?東森知道必須要改變,但是如何跨出這一步則必須仔細思量。

潘祖蔭表示,東森電視》在台灣有八個頻道,系統台數位化後,要做的不只是HD化,還必須具備互動功能,很多的製播設備都必須跟著調整,必須要加碼投資,「《東森電視》新聞台、財經台,合計六個HD棚正在逐步換裝,預計今年(2014)11月完成,這部分投資的回收目前還看不到,集團越大轉型壓力也越沉重,但是《東森電視》非轉型不可」。

「系統台數位化,有線台如果還不HD化就會遭到淘汰」,潘祖蔭指出,「電視當年是由黑白轉彩色,現在是從類比轉HD,觀眾感受很強烈,以《TVBS》為例,《TVBS》今年轉播巴西世足賽,提供16:9的HD畫面,快速拉抬收視,(世足賽14日凌晨3時開踢的德國對阿根廷冠軍戰,《TVBS》平均收視率2.47,延長賽收視率更達到3.26),過去和東森收視競爭還在伯仲之間,現在《TVBS》已明顯領先。」

 楊鳴表示,世足賽的HD轉播得確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展示的平台,具體呈現了《TVBS》的用心和努力,也促使各台加快HD的建置時程,當然也加快了台灣數位匯流的發展。

潘祖蔭指出,畫質優劣確實會影響觀眾收看點選意願,觀眾擁有多種載具,包括電視換裝時,也都要求能夠收看HD的內容,「所以,HD不能不走,也不能不投資。」

 電視台擴大HD投資的同時,又要忍受同業的競爭和少子化的衝擊,收入將呈現逐步下滑的壓力,當新媒體分食市場之際,電視台已經體會到報社轉型當時的窘況。陳世明認為,電視台必須借鏡報社轉型經驗,報社是第一波遭到網路打擊的媒體,從1988年報禁開放時的蓬勃,到面臨新聞台和網路瓜分時的處境,如今台灣僅存的四家主要報系,也不得不跨足網路求存

 陳世明指出,紙媒從當年將內容投放網路新聞時的掙扎和憂慮,到現在見到甜美的果實,兩相對比,點滴在心頭。例如蘋果日報官網的廣告收入一個月可以有三千萬到四千萬元,聯合新聞網也有一千萬到二千萬元收入,中時網站也差不多是這個收入,自由電子報的網站排名和流量也很高,電視台就差很多了。

東森網站改版 提供直播新聞

潘祖蔭指出,《東森網站》正在進行全面改版,這次改版的重點包括:

1.增加互動功能,使用者可以跟版主增加互動頻率。

2.提供股市直播訊號,財經台的股市即時資訊和線型圖必須要real time呈現,這樣才能滿足不同載具使用者需求,使用者不是僅止於收看稍早的開盤新聞,要求的是最新的股市行情走勢。

3.提供重大新聞網站直播服務,以『北捷殺人事件』為例,當時正值下班時間,使用者透過手機就可以看到即時新聞的最新發展。

4.發揮新聞整理功能,以『太陽花學運』和『復興澎湖空難』為例,《東森網站》必須能夠拉出一條新聞時間軸,為使用者清楚整理新聞事件始末。

5.增加官網流量,過去只是將新聞丟到《YouTube》上,又不能做廣告。

潘祖蔭強調,「東森現在要將流量導回自己的官網,這樣才有助於業務拓展。」

陳世明表示,「電視台現在必須改變的原因,是部分廣告商已經講了,『明年開始的廣告預算是50:50,傳統電視50%,新媒體50%』,電視台必須趕緊把這些錢追回來,加快轉型腳步,否則必將逐步萎縮」。

女人我最大  年營收2.8億元

東森電視》在2012年總統大選時曾經開發手機新聞App,提供即時開票資訊。潘祖蔭表示,「當時東森App流量衝的很高,Android整體排名在第五、第六左右,成績很不錯,這是新媒體應用上的成功模式」。

潘祖蔭強調,東森電視》在社群媒體的應用上,希望節目主持人、主播和節目團隊三方都能夠投入《臉書》經營,「例如劉寶傑的『關鍵時刻』或是『台灣1001個故事』都可以更用心的投入」。

陳世明也舉過去的《TVBS》服務經驗為例指出,電視台設計App和思考網站必須具備的創意思考,「一是必須製作符合網路使用者需求的電視內容。二是提供電視台做不到的服務內容。以個人過去在《TVBS》服務經驗為例,當時評估『女人我最大』和『時尚玩家』兩個節目,最適合設計成電子資料庫形式,發展可利用的獲利衍生內容,這正是電視做不到的地方,這些都是可以發展成為電子商務的成功模式,『女人我最大』(圖三至圖六)授權《PayEasy》,一年可以創造出2.8億元的營收,《TVBS》可拆帳獲利3千萬元左右。」

 

圖三:女人我最大經營美妝電子商務

資料來源:陳世明

 

圖四:女人我最大網站討論區暴量

資料來源:陳世明

 

圖五:女人我最大跨足雜誌發行

資料來源:陳世明

 

圖六:女人我最大在中國大陸淘寶網引領購物消費潮

資料來源:陳世明

 

 「It was the good old days」。楊鳴表示美好時光已不再,「女人我最大」是TVBS》電子商務發展的極佳成功個案,結合網路購物,透過與《PayEasy》的合作成績更是令人驚豔,「但是山寨版實在太多了,違法使用『女人我最大』Logo,另外是網路購物平台也多,競爭激烈,難以再創新高。」

 楊鳴表示,「《TVBS》的Guideline很簡單,商業置入不是不可以做,因為對電視這一行來說,這是必要之惡,是重要的營收之一,但是希望做到 in a good taste(好品味),也就是自然不突兀,不會令人不舒服,但是有些台的做法則是顯得突兀、刻意、不搭調、怪異、不舒服,所以觀眾很少看到《TVBS》的節目冠名,就算法令已經允許冠名,我們還是採取比較保守和謹慎的態度。」

TVBS整合部門 建立KPI指標

「面對新媒體發展,大家都還在學習,經營者必須跟公司的年輕人學習,總經理和部門主管會經常找實際操作新媒體的年輕同仁一起討論,我們都是被教育的對象,同仁會將最新資訊傳遞給大家,『東森經營決策委員會』也會討論新媒體發展方向」。潘祖蔭指出,過程中,東森也發現傳統IT部門和新聞部門中間少了一個新媒體介接機制,「東森因此成立新媒體部門,聚焦多平台內容露出,同時承接來自業務部門的需求,設計新媒體廣告的呈現方式,因此要增加程式設計人才和美術人才。」

潘祖蔭表示,「新媒體部門目前有14人,9位是編輯,負責將新聞台產製的內容,重新編輯後上傳網站,同時處理即時新聞,但是不會另外製作,下一步將是提供傳統媒體所沒有的內容,考慮未來發展,新媒體部門將朝持續擴充方向規劃」。

 TVBS》長期投入新媒體研發,早在2009年即成立「數位發展委員會」下設「設備組」、「平台組」、「內容組」、「TVBS-E化組」。2012年成立「新聞部網路新聞編輯組」、「節目部網路組」以及「數位媒體發展部新媒體營運發展中心」。2014年起整併成為「新媒體營運中心」的獨立組織。

 楊鳴指出,2009年成立的「數位發展委員會」,主要有兩個目標,首先是推動HD的升級,因為香港TVB已經著手建置,雖然台灣當時在HD傳輸的基礎建設上尚未準備好,TVBS內部也有過一番爭辯,但是最終共識仍是加速TVBS》的HD化進程」。其次則是討論建置TVBS》的新媒體平台,「五年前,大家已經預見新媒體的發展潛力,考慮的重點是,電視與新媒體是head to head competition(競爭關係)?還是可以擴大收視版圖的支持力量?」

 楊鳴表示,TVBS》的「新媒體營運中心」是獨立於頻道之外,採取利潤中心制的新設部門,除了運用既有的節目素材等資源外,就是要掌握本身的自主性,自主範圍包括人力進用、編輯流程、營運規劃、後台管理等都是由中心主責處理,即使新媒體業務組也不是歸屬傳統業務部門管理,完全獨立爭取廣告業務。

 「新媒體營運中心」的KPI目標,就是在最短時間內讓TVBS》網站重新站上百大。楊鳴強調,「十年前我們的官網排名曾經到達第27名,TVBS》將先以百大為努力目標,新聞類別網站,則是希望擠進前五名,這些都是很具體的KPI考評指標。」

 陳世明指出,多數電視台的節目部門,都是採取抗拒新媒體的態度,當各台都以收視率做為KPI的唯一指標時,大家都只願意操作臉書,因為臉書的粉絲團對收視率是有幫助的,其他的新媒體應用就不願意積極投入,因為工作量的增加,當然會引起同仁的反彈。

 TVBS開發行動APP和傳輸實驗

調查數據顯示,「昨日使用網路民眾的比例」已超過6成,2012、2013兩年分別增加4.4%、4.5%,受到智慧手機普及影響,上網不受時空限制,也讓「昨日上網比例」在2013年達到61.6%(見圖七),台灣人智慧手機每日平均使用197分鐘,排名居世界第一[4]

 

圖七:台灣2009-2013年媒體接觸率

電視、報紙、雜誌等媒體接觸多顯衰退。根據2013年媒體

接觸率顯示:昨日收看電視觀眾降至9成以下(89.4%);昨

日閱報讀者降4.2百分點至35.4%;上月看過雜誌讀者減少

3.3 個百分點至 37.8%。

資料來源:MCEI行銷傳播白皮書P.97

 

 楊鳴認為,新媒體的優勢就在網路傳輸能力上,「過去電視台常受限於無線、有線、衛星的覆蓋率,網路是沒有限制的,現在連頻寬、速度都不再是問題,以我才從美國帶回來的這本書為例,這本由Wheeler W. Dixon所寫的《Streaming》(串流影音)當中所指出的,只要1秒鐘就可以transmit upward(上傳)2.56T (Terabyte = 1000 Gigabyte)檔案,70部電影,也只要1秒鐘就可以下載完畢,相當的驚人。」

 楊鳴指出,「為因應台灣4G發展趨勢,我曾在2012年的數位發展委員會上提起討論,迄至目前,TVBS》仍然持續開發行動App和傳輸實驗,同時和電信公司合作,但是規模仍然有限。事實上,資策會調查國人上網行為,60.3%的人最常使用線上影音,行動上網也使得民眾視訊行為更為活躍,其中以10歲到39歲的上網族群所占比例最大。[5]

建立節目雲 結合主頻聯賣

陳世明指出,各台新聞都是跟著報紙走,除非網站影音新聞具有絕對的收視必要,否則看文字新聞就夠了,現在紙媒也都在製播影音新聞,所以電視台轉型時間已經落後,更何況電視新聞大幅落後紙媒的即時新聞,當使用者收看各台新聞都是每小時重播畫面時,就會思考不如回頭看紙媒新聞。以蘋果為例,每天發稿量超過一千則,新聞台每天平均一百則左右,兩者是有一段落差的。

「東森三年前率先各台,每天上午送出10則新聞到《Yam天空》網站,讓使用者票選最喜歡的新聞,吸引相當多人投票,一天當中有人可能想看高雄氣爆新聞,有人可能想看正妹新聞,或是伊波拉病毒,投票結果產生的統計數據就會做為東森新聞排播依據,增強觀眾黏著度」。潘祖蔭表示,東森創造這樣的新聞操作模式已有一段時間,其他電視台曾想跟進,但是都沒有成功,三年後這樣的票選方式也因為落伍取消。

「目前的創新做法是讓觀眾上網答題,透過數位化系統台,可以瞭解有多少人在收看這一個節目,因為50%以上的系統台機上盒家庭接收戶已經具備互動功能」,潘祖蔭舉東森每周一播出的《關鍵時刻》節目操作方式為例,「在播出之前,我們就會先設定議題,在節目播出後的10分鐘跳出題目,畫面就會縮框成為互動回答框,提供三個選項,觀眾可以點選進入,藉此測得觀眾對新聞內容的喜好度,從流量和點閱率也可以提供新聞節目參考。」

潘祖蔭指出,東森新聞App分類很快,做得也很不錯,例如災難性突發新聞或是重大選舉新聞,目前是採取VOD方式,已規劃增加直播功能,因為頻寬費用已經下降,「我們寄望平台成本可以降低,例如Amazon費用也一路下滑,東森正在等待新的機會出現」。陳世明也認為,各台節目因為頻寬和伺服器成本過高,因此將節目放上YouTube,但趨勢是成本將持續下降,包括雲端也在降低,當到達電視台可以接受的時間點,就可以移回自己平台經營廣告,同時結合主頻聯賣。

 楊鳴則有不同的組織運作邏輯,如果架設網站或是開發App,還停留在結合現有頻道資源共享想法,成功就會有限,我們要切斷這樣的臍帶關係,不要一直想我是一家電視台,我是電視媒體,以致拖慢進度,找一批真正懂新媒體的人才,打造獨立作業流程,只有這樣做才有成功的機會。楊鳴進一步指出,TVBS的配套做法還包括將部分的App開發程式撰寫委外,IT部門支援網站架構的規劃和開發。

未來將是1號手機、2號手機直播

「蘋果的成功關鍵因素就是即時新聞,從廣告收入就可以看出蘋果是成功的,對新聞台而言,即時新聞本來就是東森新聞的強項,不應該輸給蘋果,記者既可以透過SNG傳送,也可以電話報稿,甚至手機也可以傳送照片和影音,東森新聞製播流程確實要逐步調整,我們正在討論目關獎勵辦法」。潘祖蔭認為,東森記者到了新聞現場陸續發出即時新聞,可以持續提供主頻新聞和網站內容,「晚上六點和七點製作完整的SOT播出,我希望制訂獎勵辦法增加即時新聞的則數,新聞台必須推出即時新聞,滿足使用者需求,不調整遲早要滅亡。」

「策略上,我很欣賞《紐約時報》推出短文的做法,就是搶快、搶流量,要將這樣的想法系統性的導入新媒體載具,尤其手機拍了就傳,未來4G流量將會更快,以後可能就不再是SNG1、SNG2新聞直播,而是1號手機、2號手機直播」。潘祖蔭表示,觀眾不會在意非要拍得多好才行,觀眾要知道的是現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就是東森下一步要做的,「透過激勵,調整編輯流程,我認為東森記者接受度應該很高,因為即時發出新聞是新聞台記者的天職,每一刻、每一時都要有即時新聞發出,新聞媒體就是比速度、比內容、比角度」。

潘祖蔭強調,「東森記者年輕,面對轉型的接受度和機動性也高,以太陽花學運新聞為例,東森記者都會在網路上與正反意見支持者進行多元互動,我認為記者就是應該要進入這樣的新聞氛圍裡。」

潘祖蔭表示,記者持續follow重要的新聞事件,不但可以增加使用者的黏著度,同時可以加強觀眾忠誠度,「例如今早新聞報導國軍部隊準備進入高雄氣爆災區(8月7日訪談當天),記者就可以搶發報導部隊的任務屬性?抵達現場要做什麼?記者現場搶拍一張照片、一段短文,或是進行電話連線,就可以吸引眼球,讓觀眾願意繼續看下去。」

網路影響力逐漸超過電視。潘祖蔭特別舉《鳳凰網》為例,「《鳳凰網》是一個很成功的新媒體個案,既在紐約上市,同時創造出可行的商業模式,2014年2月《鳳凰網》CEO劉爽出任《鳳凰衛視》COO,一舉顛覆都是由電視台管理網站的傳統思維」。《鳳凰網》旗下包括《手機鳳凰網》和《鳯凰視頻》,《鳳凰網》每日不重複訪客數逾3,500萬次,《手機鳳凰網》每日點擊量更超過2億次。

「現在30-39歲的人中有70%是不看傳統電視的,這些人都是在網路上找新聞的,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台灣第一屆選修電腦概論的大學生,現在已經50歲了」。潘祖蔭談到《東森電視》的優勢和劣勢時,認為「東森優勢是既有內容的產製功力,只要微調即可,劣勢是娛樂節目自製比率仍待增加,以及外電和網路版權的取得,所以東森除了要增加節目自製比率,也要積極和電信商合作共創雙贏。」

收費方式改變 挑戰有線生存

電視台已經面臨了替代服務的潛在和實質市場競爭態勢。陳世明指出未來有線電視還將面臨收費方式改變的衝擊,分組付費究將如何分組(向上向下)?資費上限要放寬到何種程度?對所有頻道而言,這都會是一場生存挑戰,基本頻道和加值頻道的歸屬將會影響電視台收視率、普及率、拆帳金額、廣告營收等等,左右各台的生存和發展(見圖八)。

         

圖八:數位有線頻道收費調整

資料來源:陳世明

 

收視率一直是電視台的重要評量指標。但是潘祖蔭認為收視率已經不能完全反應實際收視情況,「比方我今天做了一檔節目,尼爾森(AC Nelsen)統計的是在電視頻道上同步觀看收視率,這樣的數字無法呈現錄影收視,也無法呈現手機、平板、網路上的收視狀況」。潘祖蔭認為這是老問題,過去處理不了,現在更無解,「即使逼尼爾森將樣本數增加到3,000戶,也是無法真實反應收視,面對現在收視分眾情況,尼爾森統計會讓一些有心想做好節目的人十分受挫,實在不公平。」

楊鳴指出,TVBS收視率一向不錯,新聞台更是大幅領先各台,數據顯示收視人口並沒有減少,收視時間也在增加,從收視率是看不出新媒體對我們的影響,但是從廣告業務上看還是有影響的,還是會遇到廣告業績挪動的問題。楊鳴認為,觀眾使用行動載具的同時並沒有關掉電視,而是同時使用兩個不同的視頻,或是運用平板進行社群互動,對使用者而言,大頻幕在視覺、聽覺、環境上,都是優於行動載具的。」

潘祖蔭強調,在收視率不可信的情況下,「業務部門必須知道如何利用流量分析去招攬廣告,必須清楚分眾的輪廓,熟悉數據分析的方法,增加廣告提案創意等等,以前電視台只能賣CPRP(Cost Per Rating Point),依靠收視點數吸引廣告主,現在必須移轉為結合網路流量和創意提案,當新媒體移轉比例越高,媒體就越有希望,如果仍然沉迷在每天增加0.1或是0.2的誤差範圍內收視率,期待廣告可以因此多賣一點,這樣的媒體一定完蛋。」

媒體改變早已發生,陳世明認為轉型關鍵還是在人,「當決策是由上而下時,所有人都是被老闆帶著走,老闆必須能夠提出大的發展願景和藍圖,當決策是由下而上時,則是透過仔細規劃和向上說服的過程,如果一家公司沒有天縱英明的老闆,就必須要有夠努力的員工,鼓勵員工創意提案,上層必須要有人能夠判斷提案可行性,才有成功轉型的可能。

結論:挑戰、目標、策略

楊鳴表示,英文裡有一句話size doesn’t matter,這是成人間的一句玩笑話,但是放在台灣媒體市場觀察,2,300萬人的市場規模得確很尷尬,說小不小,說大不大,難以和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尼、印度等國的『size』較量,『size』在無國界的媒體環境裡『it does matter』,因為這是關鍵因素。」

陳世明也指出,傳統電視要轉型,只能賣廣告和衍生性服務,最容易做的就是購物,或是服務的服務,也就是more detail, more content的概念,就是要有更多的資訊量提供,電視台可以透過主觀角度側拍和蒐集更多的資訊內容,整理提供給使用者,豐富節目內容

 以下就TVBS》和《東森電視》的挑戰、目標、策略三方向做一簡單結論:

 

TVBS》和《東森電視》的挑戰、目標、策略

 

挑戰:

  1. 觀眾收視行為持續移轉
  2. 2015年起廣告預算移轉

 

目標:

  1. 全面HD化
  2. 確保廣告營收持續成長
  3. 增加新平台觸達率和點閱數
  4. 爭取網站排名

 

發展策略:

TVBS》  1.成立新媒體部門,業務獨立

           2.檢視組織,持續變革

           3.提供即時新聞服務

           3.開發多元商務營運模式

           4.持續開發手機App

      5.研發建立專屬節目雲

           6.開發網路專屬節目內容

           7.爭取網站排名,列入KPI

 

《東森電視》  1.成立新媒體部門

              2.新聞台、財經台六個HD棚完成換裝

              3.提供網路直播新聞

              4.建立專屬節目雲,拓展新媒體業務

       5.開發多元商務營運模式

              6.持續開發手機App

       7.持續組織變革

              8.製作網路專屬節目內容

 

 媒體轉型,一直是很辛苦的一件工作,成功或失敗也常是難以推論和預測的。最後僅以楊鳴受訪時的一段話做為結語。楊鳴指出,傳統媒體平台曾經是存在著界線的,各自擁有不錯的營運和生存空間,但是新媒體打破了這樣的界線藩籬,傳統媒體驚覺發現,這是一個玩不起的遊戲,需要龐大的市場,才能支持可能的高成本投資,可以預見的是,台灣媒體轉型將會很辛苦,也會很勉強,因為部分傳統媒體在思維工作流程上,迄今仍然跳脫不出原有的框架。

 

受訪者

潘祖蔭,東森電視副總經理,201487,台北總公司。

陳世明,東森電視新媒體總監,201487,台北總公司。

楊 鳴,TVBS總經理,2014819,台北總公司。

 


[1]張為竣(2014年8月12日)。MOD戶5倍速成長 有線電視跌破6成。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865979.shtml

[3]馨怡、黃逸旻(2014年8月15日)。行銷為何要經營網路影響者關係?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20559

[4]郭芝榕。(2014年8月13日)台灣人滑手機世界第一,每日平均使用197分鐘。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3403

[5] 2012年我國家庭寬頻現況與需求調查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345


欲觀看完整文章請下載PDF (按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