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自由、ETtoday 再戰九合一開票流量
台灣平面媒體數位化發展的很早,《中國時報》1997年即推出線上版《中時電子報》,1999年轉型成十個網站的聯播網,《中時報系》2002年買下《中天》和收購《中視》,2006年整合成為報紙、電視、網路的全媒體集團。
《自由時報》在1999年推出《自由電子報》,今年(2014)初改版,半年內屢創流量新高,令人刮目相看。王令麟《東森媒體集團》旗下的新聞網站《ETtoday》,2011年11月1日重新開站,不到三年,平均每日流量1,283萬人次,同樣是成績傲人。
三電子報為增加點擊率,競爭激烈,從318學運、澎湖空難、高雄氣爆,除可以看到使用者支持度的消長,更見證到組織的彈性和新聞操作的靈活度,今年底的「2014九合一選舉」現場直播,將是三電子報再次較量的高潮點。
從媒體廣告預算移轉、電子報未來的想像,到點擊率的流量起伏,三電子報主管肩上承擔著不小的營運壓力,感受更是格外的深刻:
●幾家大的外商通知媒體,明年度(2015)廣告預算已經出來,廣告投放比例,新媒體預算將頭一次超過電視預算─劉善群(《時報資訊》總經理兼《中時電子報》總編輯)
●《自由電子報》未來的發展還不要太快定義框限,且走且看,也許就跟經營《自由周報》的過程一樣,最後是一個不同的樣子出來─黃嘉瑞(《自由電子報》中心主任)
●《東森新聞雲》現在粉絲人數82萬,蘋果是180萬,但是我們的互動數是120萬人,重點不是粉絲數,而是參與互動數的多寡─蔡慶輝(《ETtoday》總編輯)
電子報下半年的競爭態勢,將更加白熱化,《岩花館》八月和九月分別訪問三電子報負責人和團隊,包括:《時報資訊》總經理兼《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自由電子報》中心主任黃嘉瑞、《ETtoday》總編輯蔡慶輝、執行副總編輯譚志東。訪談現況與未來,以及組織如何面對動態調整,提出創意策略,拉開競爭差距。
《中時電子報》統計 行動接收已超過電腦閱讀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的網路社群行動裝置使用分析,87.6%的人,透過行動裝置使用網路社群[1]。
《中時電子報》2014年8月流量統計也指出,行動接收已經超過電腦,桌機占39.99%,行動裝置占60%。《時報資訊》總經理兼《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表示,「台灣新聞網站發展,行動端已經走在PC之前,電子報必須主動將內容Push(推播)給使用者,再透過App連網回來,增加點擊數,建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App機制。」
劉善群認為,一則內容,必須能夠提供圖片檔、文字檔、影像檔、廣播檔,全媒體產出多平台格式,「過去是one for all,現在是all for one的使用者邏輯,新媒體已是全面性發展,傳統電視只是新媒體內容的一部分。」
《中時電子報》具有全媒體優勢,擁有電視、報紙、雜誌、網站,現在不僅將內容轉檔使用,同時整合作業流程。劉善群強調,「今年(2014)1月1日推出的即時新聞,就是《中時電子報》的最大特色。」
圖一:《中時電子報》透過新聞直播,滿足全媒體概念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劉善群指出,《旺旺中時集團》記者發稿的第一個傳送平台,就是《中時電子報》,從復興空難、高雄氣爆等新聞,駐歐洲、美洲、日本等地記者的最新新聞都是先傳到《中時電子報》,「去年(2013)電子報的使用者統計,20%看《中國時報》,20%看網站首頁,今年(2014)40%看即時新聞,原因是閱讀載具和方式己經改變」。
《自由時報》讀者上網 只是為了閱讀紙本新聞
「《自由時報》新聞質量皆有一定口碑,讀者早期上網心態,只是為了閱讀紙本新聞」。甫接任《自由電子報》半年的中心主任黃嘉瑞低調表示,因為外行,所以是由外向內看,「從使用者角度觀察,過去的電子報不重視照片,連大圖都沒有,其他新聞網站很重視照片使用,《自由電子報》不應該只是零散呈現,來什麼用什麼。」
「我認為,《自由時報》刊登的照片,不一定是電子報要的,應該從新媒體角度思考和《自由時報》的關係,有點黏又不會太黏」,黃嘉瑞認為,電子報登載的紙本新聞只能是其中一部份,必須產製屬於電子報本身的內容,經營屬於自己的頻道,這是可以強化和努力的目標。
圖二:4月改版的《自由電子報》,提出更多創新想法
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中時電子報》 全媒體到串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高雄氣爆現場,《中時電子報》可以直播《中天》、《中視》新聞畫面,首頁上就是Live播出,分割畫面的下方是各報的即時文稿和照片,隨時更新」,劉善群表示,這樣的集團特色,正是《中時電子報》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
「連勝文宣布參選,《蘋果即時新聞》只能使用片段的《壹電視》畫面,《聯合報》沒有SNG,無法Live播出,《中時電子報》接上《中天》訊號就直播出去,這就是我們領先的競爭力」,劉善群再舉「鄭捷案」為例,「各家電子報只有文字訊息時,《中時電子報》有影音、有文字、有照片,流量不只來自台灣,也來自北美及大陸,重點是可以即時收看到最新的影音和新聞資訊。」
「《中時電子報》另一個優勢就是廣播,我們是On Line Radio做法」,劉善群以整點即時報為例,指出記者的最新訊息,可以透過電子報播音員和廣播室,經由手機等行動平台播出,「因為我們擁有攝影棚和錄音間的自製優勢」。除了網路原生節目,劉善群同時也在思考新媒體廣告策略。
例如「寶貝晚安」兒童廣播節目,以床邊童話書形式,父母陪伴子女一同收聽,不但很受歡迎,也可以和出版社合作。廣播內容的點擊率如果夠高,也可以製作成電視節目,劉善群強調,這就是「串媒體」策略,「數位化過程,創新很重要,結合現在的科技和過去的人文,未來的新媒體趨勢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們必須仔細評估各種不同的平台。」
圖三:《中時電子報》推出廣播服務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集團朝向新媒體發展,是來自上層一聲令下,Top Down的企圖心和決心貫徹執行,大家就以此為目標,新聞部和業務部都必須配合」。劉善群表示,《中時電子報》不只經營內容,也包括商業模式的研發創新。
《ETtoday》 7月已收支平衡
「2001年,《東森》就已推出大編輯枱,整合電視、廣播、網路、報紙,老闆王令麟超前的媒體發展思維,戰略想法也領先一般人,未來發展,必須從集團角度和整體利益思考」,《ETtoday》總編輯蔡慶輝表示,「主流新聞已不再是由報社和電視台定義,未來必須由新媒體定義。」
劉善群指出,幾家大的外商已經通知媒體,明年度(2015)廣告預算投放比例,新媒體將頭一次超過電視,「這是趨勢,整個媒體大方向都在調整,因為影像未來將走向碎片化,閱聽人等車時、掛號時、買電影票時,都可以行動收視。」
2000年,《ETtoday.com》開始推出網路廣告,當時仍以報紙和電視廣告為主,網路廣告很有限,蔡慶輝指出,「《東森新聞雲》從前年(2011)開台,今年11月1日滿三年,7月己經收支平衡,開始有盈餘,這在過去幾年是很難想像的,原因有兩個,一、網路媒體傳播影響力,已經大到廣告主不得不正視此一事實,二、分食全台八成網路廣告的雅虎,力量正逐步削減,這樣的情形也促成網路廣告的板塊移轉。」
《中時電子報》 全力發展影劇新聞
《旺旺中時集團》邁向第65年,永續經營,成為百年老店並不輕鬆,「所以必須年輕化,內容持續翻新,提供多元內容,包括影劇新聞都要全心投入」,劉善群表示,9月1日的影劇新聞改版,完全採取圖像式思考,現在的使用者很關心影劇新聞,黏著度也很高,「以柯震東,房祖名新聞為例,點閱熱度超乎想像,即使張顯耀的新聞排名也排在後邊。」
《中時電子報》即時新聞為此成立影劇新聞小組,同時和音樂界、電影界合作,共創商業模式,劉善群指出,「影劇新聞當然需要使用年輕人的語言,例如『野生周杰倫』、『野生陳漢典』,年輕人使用的這些標題語言,可以創造60萬次的點擊數,報導小禎和李進良關係的影劇新聞,標題以『小護士酒後爆料』為題,就吸引了200萬次的點擊率,所以網路語言是不能過於制式化。」
「媒體必須思考如何善用社群網路,連結使用者增加流量」,劉善群指出,「《中時電子報》10萬次的點擊數當中,有6萬次是來自社群媒體,可見社群媒體對電子報的重要性,這些都是連結進來的,包括網頁、網站、App都必須有一系列的規劃。」
《中時電子報》召集年輕人,組成social media team,「目前是台灣連結社群媒體最多的電子報,全球最紅、最熱門的社群媒體我們都投入經營,包括Twitter, Google Plus, Pinterest, Instagram,甚至大陸的微信、微博也都經營」,劉善群要求用年輕人的語言溝通,「『小編覺得也不錯喲!』,這就是年輕人的語言,這樣一句話,就可以吸引點閱流量,Next Generation太重要了,想要成為百年老店,一定要經營下一世代。」
『ET顧問糰』 扮演「啄木鳥」
「5年前,我就提出『News 3.0─你就是媒體』的概念,推出臉書粉絲團《酷新聞》」,蔡慶輝認為,社群工具發達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有很強的傳播力,不會小於傳統媒體,「開站第一年發生的『孝行哥』新聞,一個小女生從醫院發出訊息,貼在臉書上,快速引起上百萬人的轉傳,媒體也跟進報導,從這件新聞當中,必須重新反思誰才是媒體。」
「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發布訊息和傳遞的能力,更何況一些名人的粉絲連結更是可觀,小S有3,500萬的臉書粉絲,吳奇隆《微吧》也有8億4千萬粉絲,傳播力遠遠超過傳統媒體」,蔡慶輝指出,News 3.0是內容傳播的最核心概念,就是來自社群媒體,「2008年起,我就開始談的概念,當時就是以現有資源,提出全媒體新聞流程和操作方法,媒體已不只是過去的單純採寫,而是用有效率的工具,傳遞給最有需要的使用者,必須經過挑選、過濾、整理、解讀,重點是要如何做到。」
蔡慶輝強調,《ETtoday》已經做到參與和分享,現在進一步發展大數據,傳遞更精確的資訊給使用者,「因為資訊太多,2009年,我們就投入了社群媒體應用,今天為什麼能這麼成功,這是有一套邏輯和推理的,當年我是第一個跳進去玩社群,一直到今天,一個媒體,一個社群要成功,最重要的,必須領導者親身投入,才有可能成功。」
「《酷新聞》,我們累積了3萬多的忠誠粉絲,《ETtoday》一開站,就全數移轉過來,內部更成立了『ET顧問糰』,2010年開始,一路相挺的粉絲團成員,現在都是好朋友」,蔡慶輝很高興有這群「啄木鳥」,協助挑錯字、發現新聞錯誤、關注議題發展,「這一群核心成員,是很死忠幫忙挑問題,我們就可以很放心的向前衝刺,『ET顧問糰』隨時扮演補位抓錯角色,這些都是長期互動才有的結果。」
圖四
資料來源:蔡慶輝
中時、自由、ETtoday 善用社群媒體
《中時電子報》的臉書粉絲團人數,從之前的3萬人,成長到現在的38萬人。劉善群指出,「我們的黏著度高於蘋果網站,新聞丟到《YouTube》上的訂閱數有60萬人,一則影音新聞會有60萬的使用者收視,這不包括其他進來看的和轉傳使用者。」
Google Plus也有29萬人,臉書和Google Plus兩個社群媒體屬性很不一樣,「我們送電影票,臉書一下子就要光,Google Plus完全沒有人要,送書,Google Plus一下子就索取一空,臉書上卻沒有人要,活潑度與屬性差異很大,所以兩邊都要經營,不能只是經營一端」,劉善群表示,因為這是不同的兩群人,需要時間、進程、策略才能逐步超越對手,「當2016年Web 3.0來臨,媒體環境會是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們要先做好萬全準備。」
黃嘉瑞表示,《自由電子報》之前流量不高,都是《自由時報》原來讀者群,並沒有新進者,必須努力引導新的使用者進來。「《自由電子報》真正起來,也就是這半年的事(農曆年專任到訪談的這半年期間),318學運結束後,臉書數據顯示,《自由電子報》粉絲人數和《聯合新聞網》數據上差不多,大約在13、14萬人左右,《中時電子報》大約17、18萬,對於這樣的成績,我們是很驕傲的。」
「這批學運期間開發出來的使用者,對《自由電子報》的黏著度相當高,不是疆屍帳戶,一直到現在的黏著度都很高,跟小編互動也很密切」,黃嘉瑞表示,臉書就是一個媒體,可以形成一個家族,「經營的好,流量就會導過來,威力無比強大。」
蔡慶輝表示,「《ETtoday》現在粉絲人數82萬,蘋果180萬,但是我們的互動數是120萬人,但重點不是粉絲數的多和少,而是參與互動人數的多寡,這才是重點。」
對比早期網站經營,社群媒體扮演著重要的導流角色,這也是三電子報無法輕忽的原因。
《ETtoday》要求的就是快速發稿
《ETtoday》執行副總編輯譚志東指出,「《ETtoday》是沒有所謂的學習曲線,每一個人都要具備左右互補技能,左是廢文、右是專業,否則網站將失去特色,網路最大的特性就是快,不管是傳播特色、使用者需求,或是即時新聞競爭,已經快到讓人無法喘息,以昨天(9月4日)上午發生的餿水油新聞為例,晚上,味全產品下架,我們要求的就是快速發稿,讓使用者看到最新的事件發展」。
2013年11月,臉書調整演算法,當時對內容網站有利,全體受惠,今年2月,臉書再次調整演算法,《ETtoday》就受到相當的衝擊,譚志東表示,「因應的做法,就是增加內容供應,提供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內容。」
蔡慶輝有感而發,「2000年3月1日,《ETtoday》成立,才開站就遇上網路泡沫,《明日報》收了,我們是一路苦撐,拼到現在,Alexa排名第六,這樣的成績相當不容易。」
「我們必須具備真誠和熱情,堅持下去,努力付出」,蔡慶輝提出調查數據,「《ETtoday》,雖然在2008年關站三年,但是使用者仍然記得這個品牌,信賴度甚至超過《Now News》,8月底,每日平均流量1,283萬次」,蔡慶輝表示,流量是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累積,開站半年,發生Makiyo日籍友人友寄隆輝,痛毆台灣運將事件,隨著新聞延燒,流量也持續上揚。
2012總統大選當天,一舉突破200萬次,2013年8月,維持300多萬次左右,每一次重大新聞事件,都是墊高流量的基石。蔡慶輝指出,「流量當中,除了影劇新聞占最大比重,臉書導流量也占了整個網站的60%到70%,展現在數字上,代表我們的社群操作能力相當強。」
圖五:《ETtoday》未滿三年,每日平均流量已破千萬
資料來源:蔡慶輝
318學運 《自由電子報》流量大幅成長
今年初之前,《自由電子報》的臉書粉絲團是4萬人左右,相較於報紙發行量60多萬份,差距很大,黃嘉瑞認為這表示電子報忠誠度不高,「為此,電子報設置了專職『臉書社群編輯』,現在粉絲成長到38萬人,其中,318學運是一個成長關鍵點,318學運期間,臉書人數每天都是4000- 6000人的快速增長。」
黃嘉瑞指出,「《自由電子報》過去在新聞連結上做的並不理想,數據顯示,其他電子報每位使用者進來都可以看到4頁才離開,我們只有1.5頁,上周數據已增加到2.4頁,1.5頁到2.4頁,PV數(Page View/頁面瀏覽次數)可以加倍成長,這樣的成績是不需要耗費太多的人力成本。」
劉善群表示,台灣己經有不少的convergent網站,以《Giga Circle》為例,並不是原生新聞網站,搜尋新聞之後再連結回原生網站,因為點閱率高,連播式廣告獲益也顯著,低成本,高技術,「台灣越來越多這樣的商業模式,《中時電子報》態度開放,我們也引進《國家地理》雜誌等最好的內容,除了原生新聞,也邀請優質媒體加入,廣邀影評人、美食家等部落客共同協力。」
圖六:318學運期間,《自由電子報》流量大幅成長。
資料來源:Carson(2014.3.30)[2]
《中時電子報》為web3.0預做準備
「2016年,全球將進入全民書寫(all writing)的web 3.0時代,1.0是我寫什麼,你看什麼,2.0是我寫什麼,你可以表達部分意見,3.0是全民書寫,將最好的內容放上網站」,劉善群認為,現在的內容不只是記者撰寫,編輯、一般員工,甚至讀者都可以寫稿。
「所以現在要重新定義媒體和記者的關係,記者不只是記者,記者還是品牌,網頁上可以顯示記者過去寫過的文章、點閱率、最新文章連結,記者名片可以印上QR Code,掃描就可以看到歷年的文章匯總」,劉善群規劃每位記者都有個人的部落格,透過高點閱率形成品牌效應,「這樣就會吸引廣告主投放廣告,可以分享給部落客和記者,記者也可以因此獲利。」
「以專欄作家姚舜為例,累計的點閱率就有446萬次」。劉善群指出,記者知名度來自有多少人轉載,有多少人按讚,不只是紙本的刊出,「記者的工作流程和內容都在改變,即時新聞是持續進入的訊息,紙本呈現的則是記者的整理分析功力。」
「《中時電子報》現在做的是『串媒體』(Transmedia)角色,將電視內容,串到《中時電子報》,再串到社群媒體,再串到廣播」,劉善群以《中天》陳文茜節目為例,「陳文茜節目畫面涉及版權,但是聲音是可以切割播出,明年(2015)將會跨頻到汽車,今年CES即聚焦汽車載體,汽車成為全球最大移動載具,廣播將更具吸引力」。因此,未來的創新內容必須配合使用者行為。
首先要瞭解本身的核心優勢和競爭力,透過「串媒體」,每串一個就產生一種商業模式,也必須有效評估投資回收(ROI: Return On Investment),劉善群表示,「例如《中國時報》副社長張景為的『為所欲為』節目,訪問連勝文、柯P、胡志強、林佳龍,播出後的內容,就可以分段隨選(On Demand)收聽。」
劉善群也指出,現在的廣告已經不是靜態呈現,包括文字、圖片、影像、DM等都是多媒材形式,「汽車商很喜歡我們的表現形式,BMW就是整部車在上面,這是全新的呈現方式」。
劉善群以「翻爆」(《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旺報》)午間版和晚間版為例指出,「版面連結《中天》新聞,『翻爆』上是動態廣告呈現,汽車廣告就可以影音形式播出。」
圖七:《中時電子報》推出《翻爆》動態廣告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創造流量,包括電子報本身、受訪者、合作單位都可以共同導流量,劉善群提出「小是新的大」概念,指出現在新創網站已經無法創造高點閱率,應該將小的聚集成大的,充分利用媒體資源。
今年(2014)1月1日,《中時電子報》從各報調來編輯,成立即時新聞中心,與現有新聞中心協同合作,共同發稿,提升電子報競爭力。網站編輯也必須轉型做為策展人,安排內容導覽,劉善群認為,「網路世界裡,我們只是一個故事的開始,使用者的回應才是關鍵,呈現的是不同觀點,不同專家的對話和互動,這正是網站黏著度和流量產生的重點,也可以是一種獲利商業模式」。
每一個網站,每一個行動App,都可以產生商業模式,必須掌握核心競爭力,善用社群,透過串媒體概念,只要串的資源越多,多元獲利就會產生。劉善群表示,「對《中時電子報》來說,數據分析最重要,我們每天開會分析檢討數據,電視收視率是看樣本數,但是網路點擊數,才是最精確客觀。」
《自由電子報》獎勵發稿 依據PV數給獎金
媒體應該如何整合現有資源?
黃嘉瑞指出,「《自由時報》要求記者一個月發出20則新聞給電子報,由《自由電子報》決定使用與否,也可以減輕記者的壓力,我們也提供獎勵機制,PV數2,000以上,提供200元獎金,1,0000以上400元,2,0000以上600元,也能發揮鼓勵記者的實質效果,5月中起實施,6月發稿數相當不錯,記者反應也很正面,顯然激勵是有助於發稿。」
「我希望電子報能夠進用一批專屬記者,老闆打算給我30位記者,報紙記者
也在逐步轉型,從每日新聞轉向專題記者,操作議題,但是時間仍然太趕,深度似仍不足,我希望能補紙本的不足」,黃嘉瑞指出,即時新聞快速但不嚴謹,常會出錯,訊息較零碎,「未來的專屬記者將以議題為主,類似雜誌記者,一周操作一到兩個題目。」
做紙本的人對網路概念很薄弱,一張大照片的威力,在網路上的影響是可以很顯著的,黃嘉瑞表示,「總編輯(胡文輝)每天都會透過網站後台,看新聞點擊排行,做為新聞參考之一。主管會議也曾經訂定議題,希望將點擊表現做為考核記者的依據。討論過程中,主管一致反對,因為這涉及到記者路線,煽色腥內容比較容易吸引閱讀點擊,但是每一條路線都不應該偏廢,主管擔心記者取巧走偏鋒,影響路線經營,最後結論是接受了主管們的意見,擱置了原訂的考評議題,總編輯仍要求主管一定要看網站,做為新聞參考。我覺得這是傳統紙媒和電子報在取捨間很好的一次辯論。」
黃嘉瑞很感謝編輯部同仁幫忙,「《自由電子報》學運時的成功,是日報記者
24小時發稿的貢獻,稿量相當大,編輯也投入發稿,同仁士氣都很高,即時新聞快速成長,曾經有一天的PV數,達到平常流量的三至五倍,那一段時間使得報社系統當機,當時就加了頻寬,《自由電子報》過了這道門檻,流量就持續維持穩定成長。」
《ETtoday》明年大幅擴編 拉大領先差距
譚志東認為,很多新聞流程已經解構,「我們現在解構別人,也隨時要面對別人的解構,我只相信『賽車理論』,過彎道時必須謹慎,面對318學運、高雄氣爆等新聞,關鍵在續航力,必須讓使用者留下來,提高本身的C/P值(C/P值是capability/price縮寫,就是性能與價格的比值,因此性能越高,價錢就越低),新聞要相信直覺,直覺對了,就能激起使用者的共鳴。」
蔡慶輝很贊同這樣的看法,面對流量成長超過預期,《ETtoday》人力已從兩年多前的幾十人,成長到現在180人,「我們明年將大幅擴編,進一步追求成長,保持領先,拉大差距,網站設計與操作都要緊扣社群應用。」
社群上的使用者信賴,是建立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上,譚志東指出,「今年初,一位老先生為另一半偷瓦斯桶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ETtoday》流量爆增,短短兩天,收到1,300封信,再加上一天累計的電話,超過1,500則左右的使用者意見,表達幫助老先生的心意,過程中,雖然讓我們疲於奔命,但這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感動,使用者充分接收到我們的誠意,也對我們表達了高度信賴。」
News3.0就是怎麼有效率的處理新聞、傳遞新聞,亦即利用新科技、新工具取得新聞,蔡慶輝強調,「過去新聞採訪只能面對面,或是利用電話,現在只要照片Post上網,搭配簡單圖說,就廣為傳布,這就是新媒體力量,部分傳統媒體,到現在還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選舉開票 線上即時製播搶流量
劉善群認為,現在要重新定義新聞,誰在看?在那裡看?用什麼載具看?多少人看?所有的數據和使用者輪廓必須一清二楚。
劉善群以年底選舉為例,「今年底的九合一選舉,是我們下半年最重要的工作,選舉投開票當天(11月29日)將採取行動開票,我們正在規劃自己的開票系統,計票來源除了中央選舉委員會,也包括來自各縣市布建的報票點」,旅居海外人士,只要手機可以連網,就可以看到即時開票,「內容將整合《中天》和《中視》新聞畫面,以及《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旺報》的即時新聞。」
黃嘉瑞也同意,「今年年底選舉,又是一次推升流量的機會,站得上去,就代表再一次的成長。」
《自由電子報》11月29日將即時開票,票數來源一是中選會,二是地方記者
報票系統,三是監看各台。
黃嘉瑞指出,9月1日,候選人正式登記,登記前,選舉專區就正式推出,逐步增加版面,開票當天,電子報全部以選舉新聞為主,《自由電子報》因為起步的晚,目前還沒有App,「電子報選舉App,已經規劃設計,對電子報將是加分,對電子報未來開發App,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今年九合一選舉,《ETtoday》將成立開票中心,報票來源包括中選會、國民黨、各地記者布點,以及電視台資訊,2012年我們找了朱學恆主持,邀請侯冠群,王世堅,以及在網路號召首投族與談」,譚志東指出,因為創意,也推升了不少的流量,「王世堅在節目中承諾,如果蔡英文輸了,就要高空彈跳,引起全國關注,今年我們也會規劃特別的做法,請大家拭目以待。」
三家電子報的「2014九合一選舉」線上開票經驗,也將應用在2015年起跑的「2016總統大選」開票作業,兩場戰役,不只關係到電子報流量消長,也將影響使用者的忠誠度和可能的商業模式建立。
圖八:《ETtoday》推出2014九合一大選專區
資料來源:《ETtoday》
《中時電子報》、《自由電子報》建立手機發稿系統
「我們在學運期間,初步建立了新聞流程規範,針對重大新聞,透過LINE群組,電子報將可能支援的新聞單位建立群組,即時新聞就將照片、文字用LINE發回,即時新聞是零碎化的片段訊息,完整新聞就透過傳稿系統發給編輯部」,黃嘉瑞表示,為了因應突發新聞,也會透過後台,整合社群媒體發稿機制,以及報社發稿系統,記者可以選擇何種形式發稿,或是選擇同時發稿。
劉善群也指出,「組織和新聞流程仍在持續調整,記者利用員工編號,就可以透過手機App上傳發稿(包括:文字、照片、影音),Android, iOS版本的發稿平台都有,上面還有『給編輯的話』,提醒編輯下標,或是選取內容時,應該注意的地方」。
劉善群表示,這些內容可以提供電子報、電視、報紙使用,包括《中天》、《中視》各媒體,透過後台,就可以直接拉稿,ENPS及NRCS兩套系統都已經完成,電視台馬上可以選取影片,立即播出,廣播也是零時差發送,「事實上,廣播到現在都是收聽率持穩,沒有下滑,手機連網就可以收聽。」
劉善群也強調行動的重要性,「《中天》手機即時新聞,在大陸都可以看到,透過《中天》、《中視》新聞副控端,進到時報資訊機房,完全是HD畫質,『太陽花學運』時,我利用手機,遙控指揮台北辦公室,無處不能作業,傳統新聞模式完全被顛覆。」
黃嘉瑞也以「高雄氣爆」為例指出,將近深夜12點爆炸,「電子報馬上請高雄記者能傳的照片,能傳的訊息都用LINE傳回,電子報編輯枱持續出稿,這段時間的心得是,紙本與電子報最大差別是,紙本必須整理完整新聞,畢竟紙本版面有限,電子報是滾動式持續發稿,我對電子報概念是,當讀者讀了第一條新聞,就會渴望看到第二則,所以我們提供的則數越多,創造的點擊數就越高。」
「當天電子報操作到凌晨四點,回到家,同仁間仍然彼此交換訊息,繼續核稿、上稿,高雄氣爆新聞專案小組,直到昨天(8月25日)才結束任務」。黃嘉瑞表示,現在已成立台中綁架案新聞群組,任務編組含蓋中南部,以及總社人力和資源調度,「我們已將LINE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
黃嘉瑞認為,「《自由電子報》發展還不要太快定義框限,且走且看,也許就跟經營《自由周報》的過程一樣,最後是一個不同的樣子出來,只要是對的,是使用者要的,對報社發展有幫助,這樣就對了。」
黃嘉瑞表示,「我們是一步步,從簡單地方開始,進一步細膩呈現,我是編務出身,所以很注重細節,目前即時新聞內容,主要來自編輯部,我希望未來能夠自行產製不一樣的內容。」
《自由電子報》逆向思考 確保紙本發行
《自由電子報》4月8日改版,原來很好找的網站內容,現在變得不是那麼方便搜尋。黃嘉瑞表示,「我們不希望讀者太容易在網站上找到新聞,和過去不太經營網站也有關係,《自由時報》紙本發行量大,營收穩定,不希望因此造成『自己(電子報)把自己(《自由時報》)打敗』的事情發生,以蘋果紙本下滑速度,超乎預期觀察(從每日50多萬份發行量,下滑至目前每日30多萬份),不排除蘋果已經發生『自己(《蘋果即時新聞》)打敗自己(《蘋果日報》)』的情形,《自由電子報》希望做一個新的媒體,能夠和紙本進行區隔。」
對於電子報的未來,黃嘉瑞期待創造出不一樣的媒體,他從幾個角度思考,「1.從使用者觀點看待;2.從編務出身觀點看待讀者需求;3.嘗試各種可能,找到不一樣的人,挖掘到不一樣的內容;4.持續思考電子報還可以給使用者什麼。」
黃嘉瑞表示,「現在正在規劃開闢『自由評論頻道』,其他媒體的電子報已經在做,也都廣邀評論家、部落客,首先我會整合《自由時報》言論資源,包括副總編輯鄒景雯在內的知名寫手,所以電子報在既有的報紙分類以外,我會規劃電子報走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風格,以『財經頻道』為例,定義為『MONEY』概念,所有和錢有關的議題,即使不是那麼的財經內容,例如夫妻財產分配、小孩零用錢分配等都要納入報導。」
自由確保紙本廣告 中時爭取網路收益
「幾家大的外商通知媒體,明年廣告預算已經出來,廣告投放比例,新媒體預算,將頭一次超過電視預算」,劉善群指出,「這是趨勢,整個媒體大方向都在調整,因為影像未來,將走向碎片化,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透過行動傳播,滿足碎片化收視習慣。」
《中時電子報》新媒體廣告,原本由傳統業務經營,今年(2014)起,一半委託廣告合作商,全球都可以看到電子報的分版廣告。劉善群表示,「美國、日本、台灣的廣告就會不一樣,在美國點一下,就可以賺一元美金,境外獲利要高於境內,商業模式必須跟著改變。」
「網路是《旺旺中時集團》的數位平台,透過『串媒體』,串出新的點擊率和商機,善用科技,可以讓媒體產生多元變化」。劉善群表示,《中時電子報》目的,是深入滲透到每一種載具,「將集團所有的媒體廣告全部串起來,一起聯賣,互相導流,以影劇即時新聞為例,版面以大圖呈現,與新聞頁面串在一起,整體點擊率才能持續往上走。」
蔡慶輝也認為,「廣告主己經接受網路是趨勢這個事實,廣告預算已經在移轉,網路廣告成本低於報紙、電視,而且有效,可以量化統計,透過我們的『民調雲』平台,更可以鎖定特定目標對象,商品可以找到所要的消費者。」
「我們自己經營網路廣告,7月己經有盈餘,網路大流量才能突顯廣告效益,有足夠的流量,才有獲利商業模式,如果沒有流量,什麼都不必講」,蔡慶輝深有感觸指出。
劉善群以某位廣告主的活動個案為例,「除了在網路上設計頁面,同時結合新聞內容、時尚內容、社群媒體,跨媒體(電視、報紙、網路)整合,共同企劃提案,這是一筆預算談下來,而不是代理商分配預算,我們把廣告融入內容,閱讀時看不出,也讀不出這是廣告。」
「但是網路廣告金額低,製作成本高,並不划算」,黃嘉瑞認為,紙本廣告經過五十年,高額廣告價位,勢必面臨挑戰,大數據網路廣告,更能清楚呈現使用者輪廓,「現在就是希望廣告不要流失,預算在紙本和電子報間移動,廣告人的性格保守,要轉移也不是這麼容易。」
黃嘉瑞回顧《自由時報》成長初期,廣告主預算挪移,對《中國時報》、《聯合報》並未構成影響,威脅到的是《民生報》的廣告,甚至導致《民生報》最後走向停刊,過幾年,廣告主才從《中國時報》、《聯合報》挪動預算到《自由時報》,「所以內容常是走在前頭好幾年,廣告後面才會跟上來。」
面對廣告挪動,劉善群也提出多元商業模式,他以《時藝多媒體》的米開朗基羅、海賊王展覽為例,過去要印專刊(300元),出租導覽解說設備(100元),未來如果在門票後印上QR Code,全文檢索內容(100元),透過行動App「移動定位服務」(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在劃定區域內,經由展品上的Sensor感測,就可以進行導覽(50元)。
這樣做法的利基點包括:1.Cost Down,不必印刷紙本。2.使用者支出降低。3.使用者更便利。4.產生新商業模式。5.流量導回《中時電子報》。劉善群指出,「這就是『T型人』概念」。
「T型人」(T-Shaped)概念,最早於1995年由哈佛商學院教授Dorothy Barton提出,他認為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是「I型」專才,但是「T型人」除了專才,同時具有跨域專長,也就是通才,才能符合未來人才需求。
創新商業模式的建立並不容易,遠在倫敦的《金融時報網站》(Financial Times),最近推出新的廣告計費模式─「時間」。以一小時做為「貨幣」(Currency)計算單位,廣告在網頁每次至少要停留5秒鐘,一小時(3,600秒)的「貨幣」就會讓廣告出現720次,廣告客戶可以自訂每次停留時間,停留時間越多、出現的次數越少。《金融時報》認為,以此做為計價基礎,比只計算出現數量更有意義[3]。
三家電子報,除了傳統CPM、CPD、CPC等計費方式以外,是否可能比照電視廣告計時收費,或許是經營策略上可以思考的方向之一。
結論:重新思考電子報和傳統媒體市場定位
三家電子報負責人,面對激烈競爭和不可知的科技未來,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電子報和傳統媒體的分工與市場定位。
「《自由電子報》很多流量都是來自美洲台僑,使用者忠誠度高,我們的廣告都交給Google代理,頁面乾淨,不會影響使用者閱讀,版面設計也很親近使用者需求」,黃嘉瑞表示,「我的想法是,電子報就是要不停的推專題,我現在是抓兩端,一端是即時新聞,另一端是深度報導」。他認為,電子報可以極大化,做很多東西,幾年都做不完,但是想法也不是馬上就能落實的。
劉善群也認為,未來的報紙應該以調查報導、內幕報導、獨家報導為主,因為一般性新聞,網路都處理完了,「所以開放式創新很重要,網路世界的報紙版面,未來可以拆解付費,正如iTune的歌,是一首一首的賣,使用者也可以支付一元看報,選擇收看政治類或生活類新聞,付一元,也可以看健康類或體育類新聞,如果全球有1,000萬人點擊,就是1,000萬元的收入,這和『付費牆』(PayWall)打包統賣是不一樣概念。」
劉善群以訪談當時(2014年8月25日上午),《中時電子報》熱門新聞排行榜為例指出,同時在線使用人數超過13,000人,系統即依照點擊數決定網頁頭條,「下午各媒體召開編輯會議時,都會參考點擊排名,排序新聞或安排版面,即使《紐約時報》也不例外,網站上點擊數高的新聞,就可能是隔日的頭版頭條,這是全球趨勢。」
譚志東也認為,媒體必須換個腦袋思考,「部分傳統媒體,仍然停留在我才是主流的想法上,要求電子報記者不能偷跑、不能搶發新聞,必須在『共識』下集體發稿,這是很落伍、很矛盾的想法,各家電子報也都要求記者,必須第一時間發出即時新聞才行,所以這樣的『共識』邏輯是說不通的,傳統媒體的思維必須要改變才行。」
以下就《中時電子報》、《自由電子報》、《ETtoday》面對的挑戰、目標、策略三個方向做一結論:
《中時電子報》、《自由電子報》、《ETtoday》挑戰、目標、策略
挑戰:1.吸引使用者,增加點擊率
2.透過每一次重大新聞事件,站上流量高峰
3.開發多元社群平台,觸達不同使用分眾
4.建立網路多元商業模式
5.吸引廣告主增加預算投入
目標:1.爭取Alexa網站排名
2.確保網站流量持續成長
3.確保廣告收入持續增長
4.區隔傳統媒體,建立網站特色
5.因應4G行動時代來臨
發展策略:
《中時電子報》1.建立使用者為中心的App機制
2.提供全媒體產出的多平台格式內容
3.透過串媒體,整合作業流程
4.自製網路原生影音和廣播節目
5.強化影劇新聞
6.擴編人力
7.善用社群媒體,增加黏著度
8.建立使用者忠誠度
9.推動Web 3.0概念
10.執行2014年九合一開票直播,規劃2016年總統選舉開票直播
《自由電子報》1.多元開發新聞頻道
2.區隔《自由時報》,建立網站特色
3.強化影劇新聞
4.擴編人力
5.善用社群媒體,增加黏著度
6.建立使用者忠誠度
7.執行2014年九合一開票直播,規劃2016年總統選舉開票直播
《ETtoday》1.推動News 3.0概念,重新定義主流新聞
2.建立網路原生影音新聞
3.強化影劇新聞
4.擴編人力
5.善用社群媒體,增加黏著度
6.建立使用者忠誠度
7.執行2014年九合一開票直播,規劃2016年總統選舉開票直播
2014年,一連串重大新聞事件,除了看到公民力量的崛起,也讓人見識到即時新聞報導的威力,這場電子報戰役,並不好打,可以預期,未來仍會持續洗牌。如何透過互動與對話,建立使用者忠誠度,將是電子報致勝關鍵之一。
正如黃嘉瑞有感而發的指出,「《蘋果日報》來台,吸引很多年輕人,但是各報不知道年輕人在那裡,《自由時報周末生活版》就是要找到這群年輕人,開始時,版面花俏,和傳統《自由時報》落差明顯,逐步調整成為現在的風格,證明這是一次成功的經驗,我希望找回年輕人,因為網路世代就是『年輕』。」
受訪者
劉善群,《時報資訊》總經理/《中時電子報》總編輯,2014年8月26日。
黃嘉瑞,《自由電子報》中心主任,2014年8月26日。
蔡慶輝,《ETtoday》總編輯,2014年9月5日。
譚志東,《ETtoday》執行副總編輯,2014年9月5日。
[1]近9成網友行動裝置上網路社群
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408260150-1.aspx
[2] Carson(2014.3.30)「太陽花運動」蘋果、中時閱讀率高下立判
http://technews.tw/2014/03/30/sunflower-boost-apple/
[3]那福忠(2014年9月12日)。金融時報創新網路廣告計費。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20705#ixzz3D3eAXV1k
欲觀看完整文章請下載PDF (按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