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達:2016巴西奧運,行動收視將是主流

愛爾達:2016巴西奧運,行動收視將是主流

                   

大家都知道愛爾達創辦人兼執行長陳怡君,常以賽車哲學比喻數位內容產業發展,要求的是精準掌握過彎最佳時點,才能秒差破口領先勝出。

陳怡君談起愛爾達科技》剛成立的時候,就是做好《中華電信》HiNet加值服務寬頻的影音供應商角色,長達6年的合作關係,《中華電信》入股和持有《愛爾達》31%持股。

陳怡君表示,在共同看好網路影音內容趨勢下,雙方決定爭取2008年北京奧運轉播,「卻因為廣電法中的『黨政軍退出媒體』條款,使得《中華電信》退出《愛爾達》,2008年,正式成立愛爾達電視台》,一切都是因緣際會。」

因為奧運轉播,使得《愛爾達》成為台灣第一家HD高畫質家族頻道,同時開啟了台灣第一個3D頻道,和多螢一雲影音服務。訪談過程中,陳怡君多次強調,「《愛爾達》是具有科技DNA的新媒體,原來投身數位匯流的軟服務,卻因黨政軍退出媒體影響,才會申請成立電視台,跨足媒體。

從2008年北京奧運轉播、2012年倫敦奧運轉播,接著就是2016年巴西奧運轉播,《愛爾達》持續前置作業籌劃,並向無線電視業者喊話,提出雙方可能的合作想像。面對奧運轉播和觀眾收視經驗,陳怡君也預期,2016年巴西奧運,台灣閱聽人將會以行動收視為主。

陳怡君擁有超過12年的新媒體平台營運經驗,帶領《愛爾達》從十多人的公司,發展成為今天的150人「小而美」企業,在既有的電視經營和新媒體開發基礎上,又著手建置企業版的YouTube影音平台,以及將於年底推出ABYSS雲端儲存系統,策略行動一波接著一波的推出,充滿著活力加耐力。

 

愛爾達是網路起家的公司,自然具有科技人的基因與精神,在《愛爾達》,永遠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也沒有無法突破的限制──陳怡君(《愛爾達》創辦人兼執行長

 

 面對台灣媒體發展趨勢,陳怡君有什麼樣的觀察心得和想法?2016年巴西奧運轉播,她的準備進度和策略又是什麼?產業環境持續變動,她又是如何動態調整《愛爾達》的組織定位和人力資源?《岩花館》10月訪問《愛爾達創辦人兼執行長陳怡君,以下是訪談摘要。

2016巴西奧運 建議無線四台一起合作

「2016年巴西奧運可以分為大策略和小策略來看,大策略,可以預期的是,行動收視將成為2016年的主流,因為2012年行動收視已經大幅成長,收視習慣確定會改變,每一個載具將會無縫接軌」,陳怡君指出,在家透過大電視,外出透過行動收視,新媒體觀賞將會相當的成熟,「另外,就是年輕族群的增加,年輕人習慣行動,今年的4G換機潮下,2014、2015這兩年,智慧手機用戶數一定會大幅改變,這批人一定是新媒體應用的Heavy User,利用傳統PC收視,肯定會大幅下滑。

「2008年奧運行動接收只授權clip內容,影音片段只能有3分鐘,間隔5分鐘,2012年才開始授權手機LIVE直播,《愛爾達》當時有15個頻道播出,手機也可以同步收視」,陳怡君表示,「我這次去參加南京青奧,詢問OBS(Olympic Broadcasting Services)奧運轉播公司的CEO,他表示,至少到目前為止,規劃上是沒有4K轉播計畫,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也只有3場4K轉播(16強、8強、冠亞軍賽),因為技術發展太快,這跟世足賽狀況很相似,2010年世足賽有3D,但是2014年就沒有3D轉播了。」

2008年北京奧運,《愛爾達》成為全球首家取得新媒體轉播權業者,率先推出高畫質頻道,提供網路轉播服務;2012年倫敦奧運,《愛爾達》再以全球第一家新媒體身分,取得台灣地區轉播總代理權,接著花了超過一年時間與無線電視台進行授權談判。2012年,《愛爾達》特別向NCC申請12個境外頻道執照進行轉播,根據「數位匯流發展協會」2012年第二季數位匯流大調查指出,透過MOD收看奧運的民眾,94.8%對MOD奧運轉播服務感到滿意。

2008年北京奧運,《愛爾達》提供的網路影音服務內容包括:

  1. IPTV:包括2HD頻道,3SD頻道,總共轉播超過1,000小時以上賽事。並有1,000小時VOD
  2. Internet:網路上共有5個中英文雙語頻道,另有40個英語頻道。
  3. Mobile4,000支短片,3分鐘內完成上架。

 2012年倫敦奧運的網路影音服務內容包括:

  1. IPTV14HD頻道,轉播超過2,700小時以上賽事,首次推出一個3D頻道,共轉播超過188小時以上賽事,另有600小時VOD
  2. Internet:網路上提供14個奧運頻道,轉播超過2,700小時以上賽事.
  3. Mobile14個奧運頻道,共轉播超過2,700小時以上賽事。

圖一

 《愛爾達》與《中華電信》合作,提供14個奧運直播頻道,多螢一雲

的影音收視服務。

資料來源:網路

 

倫敦奧運期間,MOD所轉播的多場比賽皆吸引超過200,000收視戶同時開機收看,在中華隊出賽時更有高達300,000收視戶收看,以電腦為主要播放媒體的HiNet,奧運期間總收視人次近2,000萬,中華電信奧運服務網站瀏覽人次也較2008年北京奧運多2倍。

陳怡君指出,2016年奧運轉播授權金肯定會很高,因為日本電通已經以很高的價位拿下轉播權,涵蓋17個國家地區(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開的價格非常高,「現在已經不是跟IOC(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直接洽談,《愛爾達》在青奧、冬奧都是與日本電通洽購,因此日本電通針對2016年的奧運轉播權,已經和我們接觸了。」

陳怡君認為,以後媒體界線和版權界線已經很難區別,所有的轉播訊號,無線四台都可以落載,「除了無線、衛星可以落載,MOD上也可以落載,數位有線(例如凱擘電視)也都落載了,頻道也在hami,現在幾乎所有載具都能收看了。」

因為手機和網路已經跨界,沒辦法區分,只能融合,《愛爾達》即使拿了2016年奧運轉播權,與無線四台已經很難做出區隔陳怡君指出,「《愛爾達》必須問的是,我們居中還能扮演什麼角色呢?

雙方是不是仍然合作,可以利用比賽項目進行區隔呢?《愛爾達》成為無線四台合作的成員之一,彼此可以降低授權金和轉播成本,這是可以商量的,但是合作的前提必須是成本的降低,同時要能夠獲利」,陳怡君除了向無線四台喊話以外,同時認為,站在政府立場,也應該思考釋出更多的資源。

      自力救濟 開發雲端影音儲存系統

「《愛爾達》從2008年以來,累積大量的奧運高畫質資料畫面,這些畫面都是具有競爭優勢的,2008年有2,000小時,2012年則有逾2,700小時,還有3D訊號,各種轉檔訊號,都儲存在自行開發的ABYSS(無底洞)雲端系統」,陳怡君表示,ABYSS現在已經儲存60,000小時的各式規格影音內容,因為資料畫面每四年才使用,所以成本必須要很低廉,要求的是便宜、好用、能夠擴充,「我們在3、4年前詢問相關的儲存系統商,價格都是上億元價格,《愛爾達》因此自行研究開發,滿足需求。」

「我們花了四年時間,開發出ABYSS雲端系統,這是屬於Private雲端,擁有專利權,預計年底出租商用」,陳怡君以這次亞運為例指出,「當必須取用過去的選手賽事資料畫面時,透過搜尋網頁方式抓取下來,就可以直接使用,非常方便、靈活。」

陳怡君指出,ABYSS是採取一備三的方式儲存,同時還提供遠端異地備援,以因應地震或是流行病等意外風險的發生,「這是《愛爾達》自行客製化研發,也很方便使用的一個儲存系統。以中職25年來的7,000小時畫面為例,25年以來的大大小小檔案,就可以慢慢倒回來儲存,未來有需要時就可以下載使用

《愛爾達》雲端影音的三個主要元件是:編碼儲存串流。編碼,就是轉檔,影音編碼雲端服務,為數位媒體提供強大轉檔技術,把多媒體影音檔分成不同大小不同裝置的多媒體檔案傳送。儲存,是影音檔案儲存,低廉又大量儲存的影音倉儲系統,將會是內容製造商和影像服務商的好幫手。

串流,則是將一連串媒體資料壓縮後,經過網路分段傳送資料,在網路上即時傳輸影音,提供觀賞的技術和過程。陳怡君強調,透過二線(off line)的大型數位影音倉儲系統,可以將所有的影音內容儲存(archive)在內,不但節省空間,也減少片庫人力,要使用時再透過網路將影音內容下載至一線(on line)儲存設備使用。

圖二

愛爾達自行研發完成專門用於儲存(archive)的二線「雲端影音倉儲系統」(ABYSS),提供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影音平台。

圖片提供:愛爾達科技

組織和人資管理 善用IT資源

陳怡君表示,《愛爾達》是科技公司,也是電視台,所以是一個具有科技DNA的新媒體,「也因為《愛爾達》是網路起家的公司,自然具有科技人的基因與精神,在《愛爾達》,永遠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也沒有無法突破的限制。」

陳怡君指出,《愛爾達》原本定位是提供數位匯流的軟服務,做為Aggregator角色,但是由於黨政軍退出媒體的關係,「申請電視台,一切都是因緣際會,才會跨足媒體。」

「《愛爾達》所具有的優勢,是我們已經站在匯流的浪頭上,從網路科技公司,見證到寬頻發展,再到行動,包括hichannel、emome都是我們所協助建置,到現在MOD上擁有四個頻道,我們既是頻道商,也是內容商,透過談版權,內容產出,到新媒體播映,完全是一條龍的操作模式」,陳怡君指出,很少媒體像《愛爾達》能夠在六年內,除了轉播兩次冬奧、兩次夏奧、兩次青奧,及轉播兩次世足賽,兩次亞運,又剛好遇上HD和3D影音科技的起點。

 

圖三

2012年倫敦奧運,《愛爾達》以全球第一家新媒體身分,取得台灣地區轉播總代理權,同時提供HD和3D影音服務

圖片來源:網路

 

陳怡君強調,《愛爾達》是一家擁有150人的小而美公司,早已Ready在數位的行動思考和運作上,能夠快狠準和細緻的進行任何現場轉播,面對複雜的營運規模,《愛爾達》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管理導入了IT思維,讓管理效能提升,「《愛爾達》原本只有體育台、影劇台、綜合台3個頻道,但在倫敦奧運期間,擴充到15個頻道,15個頻道必須即時播出不同的賽事節目,《愛爾達》IT部門設計出系統平台,透過奧運轉播標準化作業流程,用最少的人力,達成最大的效能。」

「由於電視台是被科技公司own,從網路部門跨界到服務hichannel(已轉型為中華影視)部門、行動部門(兼做政府專案)、IPTV部門、體育製作部門,十幾年來持續都有新增業務,ERP將所有組織上網納入管理,將新舊人員逐步融合,六年來逐步形成同化組織」,陳怡君表示,因為媒體工作者很跳Tone,又具有創意,科技人則是很有邏輯,兩者思維完全不同,陳怡君表示,「我思考的是,用最小的成本,創造出最有效率和快速作業方式,《愛爾達》組織扁平,近一年來,LINE、WeChat、WhatsApp等社交媒體的普及,《愛爾達》在管理上也將即時通訊等資源整合進來。」

陳怡君指出,體育賽事Metadata常會改變,網路、行動上的Metadata、IPTV節目表EPG都要同步變更,所有節目可能都要跟著順延,利用即時簡訊平台、即時email等系統進行連動更改,「我們會在各專案開始之前就建立群組,例如奧運群組,可以夾帶檔案或是資料,很快就可以傳遞出去。」

「我們現在進一步建立LINE的群組,大家也都知道使用這些群組的遊戲規則」,陳怡君表示,這是科技逐步演化的結果,「《愛爾達》正是順應數位匯流所衍生的一個新媒體公司,同仁很習慣和同理這樣的趨勢,排斥性也不會太大,這是與各個媒體很不一樣的地方。」

建立個人KPI和作業SOP程序

陳怡君認為,《愛爾達》的體質,從ERP系統可以看出組織的多元性,涵蓋科技、媒體,不同的兩個產業彼此間又能夠很協調,到目前仍有很多新的功能在增加當中,《愛爾達》利用IT觀念修正錯誤,建立防錯、防弊機制,不必利用大量人力檢核,因為科技不斷向前,就必須面對它,不是把犯錯的人念完就沒事了,「必須開發IT應用,公布使用,從每一個人的最基本行為,產生單獨的SOP,在公司發展大方向下,持續調整組織,因應不同播出平台、隨選功能、多元數位要求,網路和行動載具都可以看到組織架構,可以很容易調整,同時調度必要的人力,以這次亞運轉播為例,SOP就在那裡,就像接力賽一樣,每個人依照遊戲規則,一棒接一棒,連動達成轉播目的,這是長期累積的Knowhow。」

媒體要如何踏出轉型第一步?

陳怡君認為,「先要有數位思維,媒體轉型不是新和舊的問題,而是融合,人事組織上要能有效管控,要更有效率,平常就必須養成個人的主動精神。」

陳怡君表示,這要從組織文化上去建立,如果思維和態度不變,引進任何組織架構或技術,最後的關鍵還是要回到人的身上,「從Mindset上就要先改變,組織改變本身是相當的複雜,必須能夠對症下藥,電視台利用既有IT技術,將即時軟體加入組織溝通,將能夠為組織管理加分。」

陳怡君指出,《愛爾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KPI要求,也因為《愛爾達》是一家很年輕的公司,恰逢這麼多的全球賽事,KPI就更顯其重要性,「我們的KPI要求,比較像共同績效方式,有些企業採取紅利獎金,整體總結,如果賺錢,再分紅。」

「但是《愛爾達》工作內容比較特殊,不是一個人可以獨力完成,功勞也不是都屬於一個人,而是團體合作,彼此支援,只有所占比例多寡的區別,必須從整體績效來看,這是很科技的做法」,陳怡君認為,《愛爾達》因此是在特殊情況下所創造出來的科技公司。

發展新媒體 掌握Reach精準度

「網路流量,就是電視收視率的概念,流量就是網路上的收視率,要讓廣告主買單。但是Yahoo、Google己經拿走大部分的網路廣告市場,網路廣告只有前兩大,後頭排名者能夠獲益有限」,陳怡君指出,如果是分眾優勢,廣告主願意下多少廣告預算可能都是一個問號。

陳怡君認為,做為電視台,新媒體應該是輔佐的角色,「電視主頻流失的觀眾,是不是可以透過網路平台找回來,這才是聰明的思考,如果觀眾改到YouTube上收視,就要想辦法將YouTube上的點擊率拉高,並將流量計入收視當中,同時,也要考慮這樣的網路廣告量,是否能夠滿足電視頻道的損失,再回頭檢視所播出的內容是否具備可看性。」

「電視台應該將有價值的內容行銷出去,增加可能的收入,即使是非營利組織,也要有營利的能力,所有公益團體的概念,就是『自給自足』,以醫院為例,同樣是非營利組織,但是都要求必須要有盈餘」,陳怡君指出,非營利組織形態的電視台,同樣也可以考慮,「有多少比例的內容收入,是可以透過遴選優秀戰將,靈巧的商業模式,創造營收,同時活化組織和活化資產。」

陳怡君以《愛爾達》為例指出,「我們就是用其他部門所賺的錢貼補電視部門,截長補短,才能存活到現在,投入最大的努力,就是希望將MOD上的頻道做起來。」

陳怡君認為,網路與傳統媒體未來的市場分配,將是比例的增減和消長,不會是誰完全取代誰,或是那個媒體會完全消失,「不同媒體還是有分眾族群存在,可能是從大眾變成小眾,或是從小眾變成大眾,或是主流變成非主流,非主流變成主流,或是彼此融合。」

「新媒體發展過程,Reach的精準度很重要,媒體本身定位的Image和卡位是不是很鮮明?媒體的定位和屬性是不是很Niche導向?」陳怡君表示,《愛爾達》並未強調體育,但是觀眾印象裡,《愛爾達》就是體育為主,「這就是我當初的策略,早先體育是被嫌棄的,既不賺錢,競賽轉播又難處理,早期台灣媒體界是沒有人認為,體育是可以做起來的。」

「我當時爭取2008年北京奧運轉播權的切入點,是因為新媒體的取得成本是低的,不像傳統無線或是有線台取得成本這麼高」,陳怡君表示,如果體育賽事的取得成本,和電視劇或是戲劇版權的成本差不多,「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深入耕耘體育節目,我當時認為,這樣的差異化節目策略,成績會很顯著,這是當初切入時就思考的地方,現在的成本太高了,可能沒辦法這樣操作。」

品牌經營要把握持續的曝光機會

陳怡君認為,經營品牌是需要時間的,經過六年,《愛爾達》和體育專業的Image才越來越清晰,「必須根深柢固的投入經營,一開始的策略和定位相當重要,過程中,《愛爾達》就聘請了不少的體育專長同仁進來。」

「品牌經營要把握持續的曝光機會,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這個品牌,都知道了,就要耕耘到更細膩的部分,每個階段的策略都不一樣,以《愛爾達》為例,2008年、2012年不一樣,2016年肯定也會不一樣」,陳怡君表示,品牌經營必須要可進可退,媒體太小影響力有限,太大,可能會破壞平衡,不容易轉變,「現在《愛爾達》正好不大不小,策略跟之前就要有所不同,不管採取那一種策略,我認為組織規模都不要超過150人,這樣才是最適營運規模,否則就應該進行組織切割。」

陳怡君同時強調,台灣市場肯定要跨入雲端,《愛爾達》已經開發了很多的相關技術,「下一波的軟服務,電視台只是通路之一,我們會和HiNet合作,提供企業專屬電視台,相關應用己經開發一年,預計10月底Launch,還要提供企業影音轉播服務,轉播淡季就提供技術開發,我們已建置技術和人力支援,提供企業版的YouTube服務。」

hievent,就是我們提供的雲端企業服務,例如法說會、產品發表會、企業論壇,都可以經由影音記錄和網路OTT轉播,提供B to B服務,這就是在.com下的.tv概念」,陳怡君認為,未來需求將會更普及,《愛爾達》正好可介入和做大這個利基市場。

陳怡君表示,未來雲端企業服務可以直接上網點選需求,價格和流程完全公開透明,採用IT介面,不必新增人力,就可以快速完成雙方的契約。

此外,未來外商將會持續進入台灣影音市場,爭取台灣觀眾,陳怡君認為,「Local這一端,一定要多元發展,不然就要專精到擁有獨特性,這是外商或是競爭者所無法取代的。」

結論:希望保有持續的被利用價值

陳怡君表示,hichannel到年底將轉型為中華影視,所有OTT內容提供都會在中華影視,後端也是OTT平台,過去只能使用IE收視,現在各種瀏覽器和App都可以收視,由於占有在地頻寬優勢,未來會加強MOD內容和版權,將OTT版本上架,電影內容也會更加豐富,「未來的會員數如果可以有10萬、20萬、30萬人次逐步增長,在Local端是可以賺到錢的,這樣的商業模式將比廣告更為有利,《愛爾達》也會扮演部分的角色,當然,中國大陸的視頻網站,也會利用各種可能的形式進入台灣,但是落地仍然會有問題。」

陳怡君指出,由於MOD是台灣很大的影音內容平台,「《愛爾達》希望保有持續的被利用價值,過去的戰功也要持續,不然就會被淘汰。」

 

圖四

圖片來源:中華電信網站

 

陳怡君表示,電視一螢獨大時代已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網路手機平板等多螢幕收視行為,2012年倫敦奧運為例,數位新媒體轉播時數首度超過傳統電視,透過網路和行動裝置轉播時數更已突破10萬小時。

 以下就《愛爾達》面對的挑戰、目標、策略三個方向做一簡單結論:

 

挑戰:1.持續形塑《愛爾達》品牌形象。

   2.深耕具有科技DNA的新媒體企業。

 

目標:1.持續2016年巴西奧運前置規劃。

      2.提出與無線電視台合作的想像空間。

   3.形塑組織文化,持續組織調整,因應不同平台要求。

 

策略:1.打造企業專屬電視台,建置企業版YouTube影音平台。

   2.年底推出ABYSS雲端儲存系統。

   3.站在匯流浪頭,採取一條龍操作模式。

   4.差異化策略,深耕體育節目。

   5.保有持續被利用價值。

 

2012年倫敦奧運期間,為因應行動裝置和跨平台趨勢,以及搶搭社群媒體風潮,《BBC》和《NBC》挹注大量資金,打造跨平台互動收視體驗和網路直播服務,中國的《騰訊》、《新浪》、《搜狐》也砸下重金購買賽事版權,結合社群媒體、視頻網站、通訊軟體,展開激烈的「指尖奧運商戰」。陳怡君指出,《愛爾達》與《中華電信》合作,提供14個奧運直播頻道,多螢一雲的影音收視服務,可以透過電視、網路、行動裝置收看,同時創造高收視和高滿意度。

面對即將到來的2016年巴西奧運,行動收視將是主流,「指滑族」成為2016年巴西奧運的重要收視族群,不可避免的,廣告投注和產業生態可能也將隨之挪移。《愛爾達》「因緣際會」的面對持續轉型挑戰,跨領域發展的腳步從未稍歇,也許正如陳怡君受訪時所強調的,「《愛爾達》希望保有持續的被利用價值,過去的戰功也要持續,不然就會被淘汰。」

 

受訪者

陳怡君,《愛爾達》創辦人兼執行長,2014年10月1日。

 


欲觀看完整文章請下載PDF (按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