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視:規劃產製4G專屬節目

中視:規劃產製4G專屬節目

             

根據凱絡媒體週報2014上半年廣告監播統計,無線電視廣告量持續呈現下滑《中視》副總經理兼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理事長郭人杰指出,無線台只靠廣告是回收不了成本,廣告量持續衰退,明年新媒體成長趨勢下,無線台運作將會很辛苦。

不只是廣告疲弱壓力,閱聽人收視習慣也在移轉。凱絡媒體最新調查指出,近四成受訪者每天透過網路收看電視,較2012年增加12.2個百分點,從年齡來看,2014年網路影音使用行為,15歲至24歲受訪者每天從網路收看電視的比例已超越電視機,15歲至24歲的男性收看網路影音的時數,已超越從電視收看影音節目的時數,15歲至24歲女性的不同來源收看時數也即將面臨交叉點。[1]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商台玉認為,閱聽人使用媒體的時間有限,傳統媒體應該放大格局,競爭對象應該思考的是時間分配概念,但媒體還是局限在同業競爭概念,這樣的思考模式無疑是自我設限。

面對電視產業發展困境,兩位受訪者皆持正向態度,提出行動方案,期待台灣影視產業能夠跨過鴻溝,再創新氣象

 

●在增加自製比例的要求下,過去的管理者,就必須要跳下來,補足製作人力的需求──郭人杰(《中視》副總經理兼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理事長)

●部分電視台如果還是不讓內容在網路上收視,不做改變,未來是沒有人會理這些電視台的──商台玉(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

 

無線台除了面對新媒體轉型,以及投資和回收不對等困境,還必須思考新的商業模式和中國大陸視頻網站可能的威脅。《岩花館》九月和十月分別訪問《中視》副總經理兼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理事長郭人杰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商台玉,訪談重點包括無線電視所面對的挑戰轉型策略、商業模式,以及中國大陸視頻網站發展等議題。

郭人杰:無線台持續面臨內外部挑戰

無線台持續面臨收視率和廣告量下滑壓力,郭人杰表示,台灣的市場規模,並沒有大到可以支持這麼多的電視頻道,從實務面來看,也沒有退場機制,到現在仍有科技業者或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仍在積極投入電視產業,從企業家轉換為媒體經營者,可以擁有影響力,但是也要面對獲利模式越來越困難的挑戰。」

郭人杰表示,電視台每一次的投資都相當可觀,HD走了十年,到現在才投資完成,對電視台而言,任何一次的系統轉換都很痛苦,現在無線台的經營狀況,投資回收都會是一項挑戰,其他友台也投資很多,本業是否能夠相應回收,其實壓力都不輕,「事實上,無線台HD化早已完成,只是觀眾看不到,除非透過MOD或是無線接收才行,這是對業者最不公平的地方。」

郭人杰指出,有線業者不加入中華電信MOD,無線台才有空間進入MOD,「因此,唯有增加自製比例才能擁有全球發行權,購片是無法發展新媒體業務的。」

商台玉則是認為,台灣有線電視獨大,已經影響了OTTMOD的發展,獨大就不會給網路媒體存活的空間,以致台灣網路媒體發展失衡,這不是只有市場大小的問題,主要是有線台獨占的影響。」

「台灣可以發展OTT產業,但是自己也不爭氣,中華電信MOD採取封閉架構,必須逐步對外連網,中國大陸中央台或是美國Netflix等只有收費方式的不同,採取網路概念,而不是封閉式機上盒,不管是樂視盒子小米盒子,4input可以當螢幕,可以當封閉式機上盒,也可以連網,可以收看視頻,45種功能都整合在一起,商台玉很惋惜的指出,MOD只有一個,完全無法連網,以致無法擴大

商台玉:中國大陸視頻正分食台灣市場

中華電信三個分公司各自為政,行動分公司Hami TV數據分公司HichannelMODBrand Map都不一樣,有線獨大己經很糟糕,中華電信有資本有技術,是可以做為視頻運營商,但是Hichannel還是IE only,中國大陸視頻卻是各種瀏覽器都可以看,網友現在也不說話了,因為已經放棄Hichannel,商台玉恨鐵不成鋼的指出,中華電信再不努力,競爭對手可能來自中國大陸,是收廣告,也可能來自美國,是付費收視,到時候,台灣連OTT都沒了,電信商只能提供頻寬等基礎設施,這些是賺不到錢的,廣電三法與分級付費也只會一直拖下去。」

 中國大陸中央台視頻Apps,將省市衛星台全部納入,Streaming on Demand都可以收視,部分台灣的電視台播出內容只是for電視,受限於版權和平台經營,節目都無法完整在網上收視,因為收視率偏低,以致觀眾觸達有限,商台玉強調,中央台的視頻連台灣也不封鎖視頻收視比部分台灣電視台的網上收視還容易,確實是很諷刺的現象

商台玉指出,現在沒有人會準時坐在客廳收看電視節目,有人說MOD等部分平台授權金太低,不願上架播出,但是必須思考的是,越不給,授權金越低,如果五年前開始,可能今天會很不一樣,美國Netflix中國大陸視頻剛開始一定也很辛苦,也是賠錢,但是只要開始,就會找到商業模式,不管是廣告收入或是付費收看,一定要開始才有發生的可能。」

 台灣廣告在中國大陸視頻上已經是很普遍存在,來自星星的你在台灣熱播時,第一次在愛奇藝看到台灣繁體字廣告出現,先是衛生棉廣告,再來是飲料廣告,現在看到的是信用卡廣告,已經是全商品播出,商台玉認為,中國大陸視頻已經在播台灣的廣告,台灣媒體為什麼還沒有思考要如何因應

商台玉:應跳脫電信思考,強調媒體思考

商台玉指出,4G發展的影響,將使得瀏覽速度加快,下載速度加快,最終還是內容決勝負,電信商做為一個平台,目前提供的內容仍不足以吸引消費者的黏著度及付費誘因,「不能再是電信商的思維,中國大陸視頻網站持續調整和改變,以使用者為核心,提供一個很電視思維的平台,五億人習慣視頻收視,首頁設計都是以使用者為第一思考對象。」

「中華電信、遠傳在影音內容上的採購思維,也必須思考內容是什麼?如何行銷?如何推播?整個規劃都要跳脫電信思考,更必須是媒體思考,但是受限於預算規模,電信商與媒體的互動,常是姿態很高」,商台玉認為,媒體在內容經營上的Knowhow仍然強過電信商,「電信商要經營OTT等新媒體發展,還是要網羅有媒體概念的媒體人Join進來,才有可能做到中國大陸的發展水平,不能否認的是,部分中國的影音Apps的UI介面,或是操作已更為Friendly,更為優化。」

郭人杰:資源有限,無力投入大量自製內容

 新媒體發展既快速又多元,政府持續測試新媒體發展,從HDWiMAXDVB-T2,除了有線電視業者,現有無線業者轉入DVB-T2意願很有限,DVB-T2無法行動接收,商業模式也只能依靠傳統做法,郭人杰強調,如果在數位系統上無法扮演關鍵角色,就會落入WiMAX市場現況,業者投資將完全無法回收,這都涉及到實務面上的操作困難

 郭人杰認為,面對新系統新規格,勢必要做新的前置研究,因為獲利模式不確定,如果貿然開放業者投入,可能會攪亂既有的市場

未來DVB- T2的開放必須先做測試,因為頻譜相鄰,可能會干擾既有無線業者,因此頻譜分配就是一門大學問,郭人杰表示,這次的4G釋照,A7就是一個例子,必須待測試結束才能定案,不能只有開放,沒有管理與輔導機制,政府應該加強現有業者的輔導,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

 郭人杰指出,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線頻道和無線頻道的市占率是一樣大,衛星電視業者可以從系統拿到收入,從廣告獲得收入,無線台只能靠單一頻道廣告收入,但是政府要求的投資一個都沒有少,政府在沒有退場機制情況下,無線台是沒有能力投入大量自製內容的。」

郭人杰:重新討論共同傳輸公司

 郭人杰表示,對所有電視業者而言,目前經營環境相當惡劣無線台面對提高自製率壓力的同時,仍要維持工程傳輸的龐大人力成本,這已不是各台現有營運規模所能夠支撐的,傳輸播控作業必須要進一步討論,應該要有新的整合模式產生。」

無線台曾經提案成立共同傳輸公司,當時未能促成,以電視學會的角度,接下來勢必要重新討論,電視台規模也必須重新檢討和調整,才有可能集中資源在自製內容上,郭人杰指出,很多台灣戲劇連引進到大陸播出都有困難,海外版權的回收也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以致回收有限,如果沒有海外市場和大陸市場的支撐,這檔戲就賠定了,好慘,唯一的機會,就是提供多元載體(手機平板網路)的內容需求,回歸媒體人創意,增強產品核心價值,才可能存活下去。」

 郭人杰表示,NCC也在討論製播分離,播控傳輸平台可以如何做好資源整合,以我個人來看,六七年前己經談過這個概念,當時涉及到鑑價和土地等議題溝通,我認為,五家無線業者應該重新思考,怎麼做怎麼轉換人力?如何增強製作能量?才可能有突破的機會。」

郭人杰:推動有線必載,成立修法委員會 

 「針對有線必載,電視學會己經正式成立『修法推動委員會』,希望藉由廣電三法及數位匯流大法,讓無線台擁有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郭人杰強調,法令已經給無線台許多的限制,過去10多年的遊戲規則也一直是如此,無線台在有線系統的頻位定位也是被集中在前端,「但是現在的觀眾收視習慣是根據類型,新聞、戲劇區塊是根據分眾市場做有效的區隔,當無線台只能經營一個頻道時,當然無法支應整體管銷成本。」

商台玉也同意,台灣媒體最大的問題,還是要回到法源及法令的修改,才能帶動整體產業發展,所有的議題進入立法院後常是無疾而終,政府部門只好扮演開倉賑糧角色,提供補助,建立銀行文創貸款等等,法令完善化競爭環境和建立好遊戲規則這部分,做得並不好,「第四台獨占迄今仍難徹底處理,永遠都是小修小補,當法令有利於特定產業,產業即可受惠,台灣民主制度是不可能快速達成修法目的,但還是要做,提出行動方案,我現在看不到做法,仍然是平均分配預算,沒有政治人物敢於挑戰這些問題,壓力團體持續施壓,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商台玉指出,政策上的改變或推動,涉及到政府官員擔心會多做多錯的心態,決策上是否敢於作為,「這都涉及到人性,難度更高,只能依循既有框架打轉。」

 「《中視》希望能夠將新聞台納入新聞區塊當中,這也是當時新聞局的思考方向,不是將無線台都集中在一起」,郭人杰認為,各台內容還是有所不同,更何況各家無線台也都成立了新聞台,未來的頻位定位還是重要關鍵。

 郭人杰指出,台灣現在收視習慣都是透過有線業者,特別是HD數位元年時,政府機上盒補助對象是弱勢家庭,與整體市場規模仍有一段差距,無線電視業者沒有結合電視機業者做好系統整合,提供全台觀眾機上盒,讓大家可以馬上看到無線節目,「當時的時間點沒有做,也造成無線電視普及率的受限,影響到整體無線台的經營規模。」

郭人杰:無線台觀眾老化,廣告回收不了成本支出

 郭人杰表示,現在無線台只有廣告收入,另外就是衍生性服務收入,例如商品銷售、版權授權、平台收入,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收入,這是現況上難以突破的發展瓶頸,「現在廣告TA(目標觀眾)都鎖定在20到44歲階層,對無線台而言,這是很辛苦的TA目標,無線台觀眾基本上偏老,但是消費能力上可能是最強的一群人,這勢必要和廣告代理商進行觀念上溝通。」

 「現在的電視廣告都是CPRP販售,廣告代理商是選節目,不是選整個頻道的」,郭人杰認為,除了新聞頻道較能獲得廣告代理青睞,一般的節目則依賴內容特色,例如中視的萬秀豬王、中天的康熙來了、八點檔戲劇、韓劇都是各有分眾市場,但是廣告仍難以全部回收,這是營運上很現實的問題。

商台玉:政府標案,延緩廣告下滑速度

商台玉則是認為,電視台廣告仍能維持暫時穩定,這是企劃導向的結果,電視台專接政府標案,做整合行銷,政府標案可以說是台灣第一或第二大的廣告代理商,延緩了廣告下滑速度,所以電視台還是沿用舊策略,採取廣告代理商16.7%的抽成做法。」

網路廣告是沒有抽成的,這也是為什麼傳統廣告商在新媒體上走得都不夠快,都是提供客戶附帶服務,很多客戶希望整合行銷,但常常是網路要找一位代理商,傳統媒體要找另一位代理商,對客戶來講,就無法達到綜效」,商台玉認為這樣的做法很不合理

郭人杰表示,現況下,只靠廣告是回收不了成本的,因為廣告量正持續衰退,面對明年新媒體可能成長趨勢下,無線台運作會很辛苦,有線台同樣面臨相同的困境,賺錢的都是擁有新聞台的頻道業者,綜合頻道戲劇頻道體育頻道營收,也都受到廣告份額減少的影響,今年上半年意外事件頻傳,就影響到廣告投放意願,到目前為止,今年只有母親節檔期,其他的傳統旺季廣告都沒有收入。」

 「戲劇開放冠名權是一個趨勢,因為廣告投放已經越來越精準」,郭人杰指出,即使開放冠名權,大家也會發現量仍然很有限,冠名預算都不會太高。

「置入要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才有辦法得到廣告代理商預算,包括戲劇置入,新聞即使不置入,廣告主也會希望在報導上的篇幅能夠多一點,這是廣告代理商都會提出來的要求」,郭人杰表示,過去一件商品可能賣10元,現在10元得賣出5件商品才能拿到這筆預算,單價也都下降,因為電視台時段有限,產製量也很有限,收入就有限,「電視台黃金時段就是晚上的4個小時,其他時段都是補CPRP,主力還是在晚上的4個小時,成功或失敗就會影響到整體收入,幾乎占了90%。」

 郭人杰透過實務觀察指出,還是家族頻道比較占優勢,因為各類型廣告都可以消化,有各類型的廣告TA,有年輕的、有年長的,所有廣告都可以刊播,頻道又多,加總起來才能夠有不錯的收入,「相對而言,單一頻道的收視率必須非常高,才有可能回收成本,無線台只靠單一頻道,難度就更高。」

商台玉:重新思考時間分配概念

「多數電視台仍停留在收視率的節目表框架,思考競爭者還是另一個頻道的節目,事實上,應該是鎖定消費者需求」,商台玉表示,閱聽人使用媒體的時間有限,競爭對象應該思考的是時間分配概念,但是媒體還是局限在同業競爭,這樣的思考模式無疑是自我設限。

商台玉表示,影視音產業屬於在地化分眾化,呈現模式也有可能不一樣,台灣實體演出(演唱會舞台劇場)等多元娛樂形態就相當蓬勃,以我為例,我是籃球迷,買了NBALeague PassNBA聯盟通行證),就可以觀看季後賽直播的賽事,透過IP識別,一年收視費$179美金,將近5,000元新台幣,半年球賽隨選收視,吸引死忠球迷訂閱。」

NBA是在2011年終開始推出OTT服務,年年進步,第一年只能看轉播,分月付費或整季購買,第二年增加視頻內容,第三年做到主場和客場不同的轉播源,完全客製化思考,商台玉指出,OTT上都是全商品和多樣性的台灣廣告,而且播出品質相當好,介面隨時都可以看到數據分析

透過不同載體收視,NBA又為NBA Game Time帶來內容更新,可以每日收看多達50條的精華片段,商台玉表示,擁有NBA 聯盟通行證,就可以直接使用手機直播或者點播所有賽事內容

郭人杰:補足製作人力,管理者必須跳下來

郭人杰表示,新媒體對內容需求很大,無線電視台第一要能夠提供及時快速的內容服務,偏向新聞類、圖文資料,同時要提供專屬內容,未來電視台扮演製作角色比重將會更吃重,「《中視》內部會朝向增加自製比例,從營運管理面,怎麼樣維持一個電視台的營運,大量人力要轉移到製作上,要投入多大的製作份額,也必須看能有多少的回收而定,必須要嘗試看看,不試,就不知道新的商業模式樣貌。」

 郭人杰指出,電視台本來就是有很多經驗豐富的人,居中協調運作,過去較偏向管理面,採購同仁就是購買好的片子,綜藝節目製作編審同樣必須投入討論和溝通,過去節目多數採取委製,未來仍然會存在,「但是在增加自製比例的要求下,過去的管理者,就必須要跳下來,補足製作人力的需求,培養自製能力的平衡點,畢竟,對《中視》營運來說,人事支出是很大的一塊成本,這點勢必要再思考,評估適當的人力規模。」

商台玉:著眼粉絲經濟,進行調整改變

商台玉指出,業者思維一定要改變,提供使用者隨選視訊,盡快觸達分眾閱聽人,現在應該反轉思考粉絲經濟,「部分電視台如果還是不讓內容在網路上收視,不做改變,未來是沒有人會理這些電視台的。」

「以日本媒體的思維為例,假設今天有一萬人購買League Pass,每人200美元,就是200萬美元,相當可觀,以後將會是美國或中國的影視音產業的壟斷,因為可以一次購足所有的內容產品,提供使用者需求」,商台玉表示,台灣的內容產業,要就完全在地化,要就有一個華人的想像、或是亞洲的想像、中國的想像,「假設這個想像的利基觀眾是一萬人,一萬人願意付出1,000元,就是1,000萬新台幣,必須思考多少時間提供給閱聽人1,000萬價值的內容,或是800萬價值的內容,200萬的利潤,生產內容會以使用者導向回推,這才是真正的粉絲經濟,必須先找到目標觀眾,NBA就找到了全球的收視觀眾。」

「收看NBA就占了我早上的時間,晚上則是翻牆看中國大陸所有的視頻節目,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六到七種類型的節目播出,利用Time Table點選收視,我喜歡看美劇,日劇次之,所以沒時間看韓劇、台劇、大陸劇,每天都有兩部戲可以收看,兩個小時就耗掉了」,商台玉認為,現在的關鍵是,每個人的時間都很有限,「我家五年來都沒有接有線電視,不是不願意付費,而是沒有OTT,中華電信如果能夠提供像中國大陸視頻那樣豐富多元的內容,我認為,一年200美金的收費都不會有問題。」

「NBA與時代華納簽下每年29億美金的電視收視天價合約,NBA必須具體告訴時代華納實際的觀眾人數,以及美國本土觀眾是多少,會用OTT看的人又有多少,時代華納要反推提供OTT內容,進一步拆分製作費」,商台玉認為,NBA首先必須知道全球的粉絲人數,才能掌握成本結構、運營模式、不同的分眾結構,以及內容需求、付費方式、帶入廣告方式,瞭解營收來源,才能充分瞭解支出和預測收入狀況。

郭人杰:4G,將促成媒體生態更大改變

 面對新媒體發展和新商業模式,《中視》也積極提出對應方案。

郭人杰表示,《中視》2009年就成立數位媒體部,以集團角度看,擁有電視、報紙、雜誌,也就是圖文和影像資源,這些內容的整合對新媒體發展將會益形重要。

 「包括未來和手機播映平台的合作,或是透過Apps等方式,對《中視》發展而言,社群本來就是經營的一部分,具有宣傳動能和廣告營收功能,例如透過YouTube就會產生一些營收」,郭人杰也指出,未來內容是否就放在YouTube上,或是選擇放在其他的載具上,就必須進一步思考,因為這涉及到內容的獨特性和影音版權。

因應4G即時影音互動時代的到來,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與資策會、中視共同開發《金鐘獎2014》第二螢互動式APP,讓觀眾在觀看頒獎典禮時,可以自由隨選最喜歡的角度。圖文:資策會/中視

 

 郭人杰表示,《中視》新媒體部,目前編制只有八個人,另外就是派遣同仁和工讀生,主要負責剪接擷取等技術性的工作,「編內的八位同仁,角色則類似種子教官,當業務成熟時,未來就可能獨立建置。」

「現在的同仁都比較有經驗,負責創意開發和資源整合,必須加速新媒體平台連結」,郭人杰認為,首先是針對網站、臉書、YouTube、MOD、LG、IPTV等的合作,都要進行有效的業務整合;其次是新媒體版權銷售,《中視》長期運作已有豐富的經驗,藉由這些經驗,整合手機等行動裝置的播控平台;必須預做規劃的是,最後可能會因為所有人都熱衷下載,使得通路業者承擔很大的壓力,「電視、報紙永遠不會消失,因為不同分眾族群會有不同的媒體需求。」

凱絡媒體2014年調查指出,52%的受訪者在收看電視同時,會經常上網聊天、討論節目、查詢產品…等,而這樣的跨螢行為,可為品牌增加與消費者交流的機會。調查亦指出,電腦、智慧型手機是電視跨螢行為的最佳拍檔。未來,行動裝置將會更加普及,也將更往高齡族群滲入。[2]

郭人杰指出,新媒體部要提供客戶需要的客製化內容,利用新媒體部現有的攝影棚、製播人力,滿足客戶需求,或是透過委外方式,結合專屬團隊量身製作,例如廣告、微電影等等,「《中視》就是做為一個平台資源的管理者,這一塊業務逐年都有成長,同時,4G手機也將會造成影音業者比較大的翻轉,《中視》目前聚焦在手機業務上,未來將會與電信業者合作,專門產製4G所需要的節目內容。」

 「這當然也牽涉到法令,假設未來《中視》在手機上擁有一個頻道,這要歸類為電信業者?還是由NCC管理,法令面未來仍待釐清」,郭人杰表示,手機整體的使用人數,不會低於傳統有線電視的觀眾人數,管理機制會是什麼?每一家電信商未來都會擁有本身的專屬頻道,或是播控平台,「因為電信商掌握頻寬,掌握機房,同時掌握內容,4G之後的媒體生態會有更大改變,手機和大電視的網螢也已經結合,在外的手機行動接收,到家時只要連上大電視網絡,就可以繼續無縫收看,這已經是存在的事實。」

郭人杰:增加自製內容 吸引觀眾回流

 郭人杰表示,現在要注意的是,觀眾不只收看傳統電視台的節目,可能也收看手機下載內容,電視台傳統的頻道排檔策略將受到更大挑戰,「這就是為什麼自製內容很重要,電視頻道必須要有內容的獨特性,別的地方是看不到的,觀眾才願意回到電視機前。」

 「LINE可以在收看傳統電視時形成一個群組,分享討論,甚至將互動內容投射到電視螢幕上,這將可以確保觀眾的黏著度,電視台必須思考要不要這樣的互動連結,同時必須進入系統產生連網功能」,郭人杰指出,服務不代表會成功,服務本來都該做,但是要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這才是對現有電視業者的最大考驗,特別是無線電視業者,「因為法規和經營面的限制,十多年來無線台已經落後有線業者,一年500億的廣告預算,有線台分配了300億,包括版權和廣告收入,有線電視早已經超前無線業者,無線業者的傳統負擔,卻是大於有線業者,無線業者要想辦法的是,可以如何跨越這道鴻溝?」

 「直接從廣告主投放的數字就清楚顯示出,廣告已經向新媒體移轉,無線台整體廣告量正在快速下滑,對各台都是沉重的壓力」,郭人杰同時指出,從廣告代理商的組織調整也可以看得出來,廣告代理商也有新媒體業務人員在服務廣告客戶,Buy Team是分開的,有電視、平面、戶外的不同人員,各個公司在新媒體上增加更多人力,服務更多的客戶。

 「五家無線台都努力在自製內容上的經營,所以才會喊出『1+1』的概念,無線台剛完成HD系統升級,又要增加自製內容產製,但永遠只有一個頻道可以被看到,這是完全不合理的競爭」,郭人杰認為,政府在法律面,應該協助無線台業者爭取更高的能見度,否則就是放任無線台只能自求多福。

 郭人杰表示,新經營者的加入,讓無線頻道業者見到一些生氣,例如台視黃董事長、旺旺中時蔡董,大家也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製作內容,「《中視》仍然堅持製作大型綜藝節目,支出高成本留住觀眾,過去只靠收視率,追求6、8、10以上的收視數字,現在是有2、有3就很開心了,2.、3的收視率換算成本,不計算人員和管銷費用,連直接製作成本都不夠。」

結論:中視正面迎接產業變局

 面對內部和外部挑戰,《中視》持續加強同仁教育訓練,正面迎接產業變局。郭人杰強調,《中視》中階以上主管,定期都會邀請內部和外部的專家進行論壇式訓練交流,同時將最新的國內媒體產業資訊和報導文章,發給所有同仁研習,「專業訓練部分,例如非編、NRCS系統、動畫、虛擬棚等都列入教育訓練,因為新器材、新科技己經改變每一個人的工作方式,我們的線上教育訓練將會持續不停。」

以下就《中視》面對的挑戰、目標、策略三個方向做一結論概述:

 

挑戰:1.收視率下滑

      2.廣告量下滑

      3.媒體轉型

      4.組織調整

      5.人資方案

      6.獲利模式

 

目標:1.審慎評估DVB- T2

      2.建立傳輸、播控分離機制

      3.推動有線必載

 

策略:1.增加內容自製比例

      2.努力全球版權發行

      3.加強新媒體多元發展

      4.人員調整

      5.提供獨特內容,吸引觀眾回流

      6.成立必載修法委員會

      7.討論成立共同傳輸公司

      8.持續與廣告代理商溝通

      9.加強內部教育訓練

 

無線電視面對挑戰不斷,也許正如商台玉指出的,影視音產業轉型將不會停止,一切都應該從使用者為中心思考

受訪者

郭人杰,《中視》副總經理兼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理事長,2014年9月4日

商台玉,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2014年10月8日

觀點與回應

       商台玉:即時新聞就是紅海戰場

這幾年來,平面媒體廣告收入的流失比起電子媒體更為嚴重,針對之前報導《聯合報》、《旺旺中時》、《自由時報》、《蘋果日報》、《ETtoday》即時新聞服務,《岩花館》也請問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商台玉,對於四報彼此競爭狀況,以及五家媒體所擁有的優勢,商台玉提出個人的觀察。

媒體轉型過程,報社紛紛搶進即時新聞市場,商台玉指出,媒體推出即時新聞,觸達到的是網路使用者,「但是不管是網站或是App,第一個跳出來的畫面都是廣告,媒體希望從中找到更好的收入來源和商業模式,這就是一個紅海戰場。」

商台玉同時表示,電視收視率下滑,電視台主管更不願意將內容授權到OTT平台上,但是觀眾是不會回到電視螢幕前的,報紙也是一樣,所以一定要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

針對即時新聞,商台玉給予《蘋果日報》高度評價,「《蘋果日報》是跑得最快的媒體,持續保持領先地位,也是最早在臉書上開闢粉絲頁,另外三家報紙當時都沒有相對應的動作。」

蘋果導流 始終保持領先

「蘋果在PTT上徵求小編進入編輯枱,而不是當工讀生使用,目的就是為了網路原生族群服務,很快就達到40多萬的粉絲數」,商台玉認為,蘋果從臉書上導流量的成績相當驚人,《中時電子報》是最早建立的,《聯合新聞網》接著跟進,但是,蘋果始終在導流上保持領先,蘋果不是按照傳統發稿流程,而是依新聞發生同時就發布。

 「蘋果結合了16家獨立媒體,開放自家後台,提供獨立媒體上稿,也不在乎流量導出,因為蘋果的網路思維就是來來去去,彌補蘋果在分眾趨勢下的新聞不足」,商台玉表示,蘋果妥善規劃好準備工作的同時,正好碰上318學運,部分獨立媒體與學運有著深度連結,為蘋果產生內容加乘效果。

「蘋果同時洽談了50多個擁有一定粉絲數的臉書粉絲團,形成策略聯盟的合作關係,蘋果和粉絲團可以彼此使用對方內容,互蒙其利」,商台玉透露,蘋果流量,很多都是從粉絲團帶進來的,大家都有一個印象,就是蘋果的新聞量最大,時效也最快,「台灣人很喜歡看新聞,在即時新聞上,蘋果可能已經取代過去的龍頭雅虎。」

自由擁有言論市場獨占地位

 商台玉認為,《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的優勢,是言論市場上的獨占地位,不管策略怎麼走,仍有部分人對自由維持著高忠誠度,自由在即時新聞上施力有限,但是成績不差,尤其318學運之後,看得出來自由在臉書上的投資,臉書粉絲團發稿量明顯成長很多,「中時即時新聞這一陣子小編發文內容,常和紙本沒有多大關係,也不能算是即時新聞,比較像是小報文化,轉載內容多數是聳動的小報來源,包括中國媒體、西方媒體翻譯的文章,純粹是為了臉書流量操作,《中時電子報》一、二個月前,部分內容是很煽情的,連《ETtoday》都不會轉載的小報內容也刊出,目的就是為了衝高流量。」

聯合良心辦報 綜合力不足

 「《聯合報》是最有良心的報紙,真的是良心辦報,但是組織太龐大,以致綜合力不足,無法分進合擊,蘋果的經營策略很簡單,報紙就是衝發行量,即時新聞就是衝點擊率」,商台玉指出,《聯合報》有udn,又有電視台,不知道是不是要上有線台,報紙記者又要拍攝視頻,內容品質很好,「有些報紙放棄的新聞,《聯合報》仍然會照顧到,這點就很不容易。」

對王令麟而言 ETtoday很重要

 商台玉表示,《ETtoday》就是網路的小報文化,它的優勢包括,第一,部分人以為《ETtoday》是屬於現在的《東森電視台》,所以在中國也沒有被封鎖,吸引不少台商上網閱讀,網路新聞的瀏覽率也列在前幾名,王令麟的東森業務部包括購物平台,業務量夠大,《ETtoday》可以配合業務進行整合行銷,不是以媒體帶動業務的傳統思維,「對東森體系而言,這是必須具備的一個業務配合媒體,在王令麟還沒有重返電視新聞之前,《ETtoday》會是很重要的新聞媒體,《ETtoday》不能單純的從媒體概念思考,成本壓力也低很多。」

商台玉認為,平面媒體都將數位發展視為唯一轉型的可能,各有條件優勢,商台玉也提出個人的觀察推測,例如《聯合報》辦活動的能力很強,常態性舉辦表演、展覽活動、拍戲劇,擁有房地產,資金雄厚,「報紙未來將成為報系多角化經營當中的一項,也許報紙在萎縮,但是其他產業都是蓬勃發展。」

只要老闆支持 中時不會有問題

「只要老闆支持,《中國時報》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自由時報》有房地產、有銀行,同樣占有集團優勢,黎智英支持《蘋果日報》的轉型和發展,資源豐富,我想也會運作的很好」,商台玉強調,媒體除了營利賺錢,還代表對政府的影響力,也只有四大報才能維持常態性的記者規模,報份和廣告收入也會維持在一個合理範圍,並不會無限制的下滑。

 

[1]資料來源:Carat CCS 2014

 

[2] 同1。


欲觀看完整文章請下載PDF (按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