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思考建立視頻網站可能性

三立:思考建立視頻網站可能性

 

《三立電視》「堅持原創」做為自我發展定位,官網上的說明也強調,《三立》從1983年創立至今,「堅持原創」精神,節目自製高達100%。《三立》第一部偶像劇《薰衣草》,開創台灣原創偶像劇之先。2008年《命中注定我愛你》以13.64的收視率,打破台灣偶像劇節目最高記錄,至今共製作近四十部偶像劇。[1]

《三立電視》2013年營業額57億元,成績亮麗,現有《三立都會台》、《台灣台》、《新聞台》、《財經台》,並於2011年買下台灣《MTV台》經營權,同時進入雜誌經營,接連創刊包括《華流》、《愛玩客》、《文創Life》。不少人很好奇,《三立》是如何自我定位?策略上,又是如何拉開與競爭者的領先差距?

2001年開始,《三立》在總經理張榮華領軍下,清楚認識到電視台不能只靠廣告,必須增加自製戲劇節目的授權收入,所以《三立》始終致力於發展原創偶像劇,公司的產值也因此不斷增加。以2012年為例,《三立》自製戲劇總營收已經達到15億元新台幣,約占《三立》當年總營收的27%。[2]

在新媒體發展上,《三立》也持續衝刺,2011年就提出電視、手機、網路三網合一匯流概念,新聞網站排名從500、600到100名,到最新的84名,成績同樣突出。

面對中國大陸包括《優酷》等視頻網站,可能來台競爭態勢下,《三立》開始思考建立視頻網站的可能性。這樣的決策和市場開發挑戰不小,網站流量的經營也不輕鬆。《三立》組織文化強調創意和創新,負責主管也有著持續不斷的未來想像空間和心得分享:

 

  • 《三立》正在思考建立視頻網站的可能性,多面向合適性的思考,也就是合適的市場、合適的成本、合適的時機,而大陸視頻網站,例如《愛奇藝》等都是我們版權銷售的平台之一,可以透過此接觸到更多的華人市場──張正芬(《三立》行銷公關部資深副總經理兼《文創Life社長》)
  • 《三立》並不會將新聞網當成電視台的附屬,直接將電視台的新聞放上網站,我們是有專屬團隊,針對網友閱讀習慣,重新編排文字、圖片,同時搭配《三立新聞台》影音內容──林慧珍(《三立》新媒體事業部副總經理)

 

面對媒體產業變化,《三立》持續看好今年成長,《岩花館》九月訪問《三立》副總張正芬和林慧珍,訪談主題包括原創思維、產銷策略、雜誌效益、電商操作、組織擴張、網路創新,以下是訪談摘要。

一年產製4000小時自製節目 占全台三分之一

「以《三立電視》來講,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所有成績上和發展上,似乎比整個業界來講,成績還算不錯,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我們當初的定位就非常的清楚,我們的經營理念一直非常堅持自製」,《三立》行銷公關部資深副總經理兼《文創Life》社長張正芬指出,「《三立》的自製內容相當龐大,一年產製4,000小時節目,數字的意義在於,就是全台灣有三分之一的節目內容,都是《三立》做的,其中1,500小時是戲劇,等於台灣每兩部戲劇,就有一部是《三立》所製作。」

同時,《三立新聞網》從2013年11月12日開站到今天,網站排名一路衝刺到現在的一百名之內,《三立》是如何做到的?《三立》又是如何評估資源的投入和效益產出?

 

圖一

資料來源:三立新聞網

 

《三立》新媒體事業部副總經理林慧珍表示,《三立電視》最強的就是自製內容,怎麼樣在新媒體上達到「一源多用」目的,就是可以善加利用的地方,「《三立》新媒體事業部,一開始就採取和其他電視台很不一樣的策略做法,這也是何以《三立新聞網》的流量,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衝得這麼快的原因。」

「我們一開始就是正面面對網路發展,善用《三立電視》的媒體資源,一般電視台的網站,就是一則影音,搭配很短的文字,其實很多年輕人的網路行為,是不一樣的,為了節省時間,不一定先看影音」,林慧珍指出,《三立新聞網》就透過系統自動化功能,將影音、圖檔和文字,三合一產製運用,「目前多數媒體網站,都缺少影音這一塊,其他電視台則是缺少圖文這一塊,《三立新聞網》則是全部都有。」

「我們的跨部門協調,相當靈活,同時快速」,行銷公關部針對每天戲劇發展,都會產製片花和幕後花絮,提供新媒體應用,《三立》很快就能抓到年輕人希望看到的內容,「我們也找了年輕同仁進來,瞭解網友喜歡的內容會是什麼,同時,《三立新聞網》九月的Alexa排名己經衝到84名,甚至已經大幅超前不少既有媒體的排名,《三立》並不會將新聞網當成電視台的附屬,直接將電視台的新聞放上網站,我們是有專屬團隊,針對網友閱讀習慣,重新編排文字、圖片,同時搭配《三立新聞台》的影音內容。」

張正芬表示,《三立》是百分之百自製的電視台,「而且我們的自製是建立在原創的自製內容上,以《三立電視》來講,這麼龐大的內容,我們的經營上就較其他電視台具有更多的優勢,《三立》做大量的內容,在整個影視產業鏈上,就可以完整的內容呈現,吸引更多人觀看。」

「除了可以豐富頻道經營,我們現在有《三立台灣台》、《三立都會台》、《三立新聞台》、《三立財經台》、《國際台》、《MTV台》,《三立》有這麼多的頻道,所需要的內容都是來自於百分之百的自製,這些戲劇和節目外銷的相當好」,張正芬強調,五大洲30個國家,都有《三立》的戲劇節目,「當我們在製播內容的時候,就可以同時將明星和產品、文化、音樂、場景、觀光景點,透過戲劇輸出到這麼多的國家,這也是為什麼台灣《三立》會這麼有影響力的原因。」

產銷合一 Marketing共同Brain Storming

業界認為《三立》很會行銷,清水都可以變雞湯,大家也很好奇,《三立》是如何包裝藝人?如何規劃節目和周邊商品行銷?如何建立品牌價值?組織上又是如何分工?

張正芬強調,在其他國家,《三立》也是很有影響力的,也就是在內容上,有很強的海外行銷能力,「為什麼《三立》的節目內容,常常都能贏得行銷獎,版權也能賣得這麼好,關鍵就在於,我們在製作節目的同時,就採取『產銷合一』的做法,製作內容之前,Marketing的人就進來了,共同Brain Storming。」

「我們會一起想像,這個產品如何能在市場上引起話題,同時思考產品製作的適當定位,也就是,我是要做給誰看的?」張正芬表示,在行銷專業操作上,不管是「行銷4P」(亦即「產品Product」、「管道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或是「行銷4C」即「消費者需求Consumer」、「顧客滿意價值Cost」、「通路便利性Convenience」、「溝通Communication」)的價值,《三立》團隊都會在產品誕生過程中,加以完全的落實。

以《命中注定我愛你》為例,這部曾經是2008年台灣最紅的偶像劇,平均收視率達10.91%,創下偶像劇收視率之冠,成本約4,700萬,回收達到13億元。

 「也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產品,很容易在市場上就能引起很大的回響,而且很容易創造話題」,張正芬指出,從早期的《命中注定我愛你》的便利貼女孩、《犀利人妻中》的小三,到《小資女孩向前衝》當中的小資,《敗犬女王中》的敗犬,包括很紅的《世間情》,「其實很多的話題,都是因為我們掌握到了市場的脈動。」

逆勢而為?《三立》接連創刊三本雜誌

當平面媒體發行量持續下滑的同時,《三立》繼2012年發行《華流》、2014年初推出《愛玩客》,除了做為戲劇延伸,並強打「粉絲經濟」,連創閱讀高峰,現在又推出全台第一本文創雜誌《文創Life》,《三立》打破了一般人認為雜誌已經沒人看的想法。

「我們既自製,又是產銷合一,這些都很容易創造話題,刺激收視」,張正芬表示,除了《三立》之外,在衍生性的媒體集團發展上,大概可以分為幾大部分,「首先是,我們有平面媒體,前年創刊的《華流》,其實就是報導所有娛樂明星的月刊雜誌,就是將內容做『一源多用』的衍生性應用,因為我們自製的戲劇非常多,其中,有很多的獨家影劇新聞,或是吸引人的幕後花絮等等,這些都會在《華流》雜誌中出現。」

 張正芬表示,雜誌內容和封面,都是以當紅,正在播出的戲劇男女主角為主,「與其說《華流》是平面雜誌,應該說是『粉絲經濟』的一個產品,去年,我們再創辦《愛玩客》雜誌,其實也是在『粉絲經濟』原則下誕生的,跟市場上的吃喝玩樂雜誌很像。」

「但是我們多了一個殺手級的應用」,張正芬指出,就是由明星帶領大家去吃喝玩樂,這位明星也是來自原生戲劇內容的男女主角,或是戲劇中的演員。

第三本雜誌就是今年九月創刊的《文創Life》。張正芬表示,《文創Life》在《三立》強大的影視音發展策略下,擴及到文創內容,文創在文化部的文創各個次產業類別有「15+1」,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影視音,「我們希望將影視音擴大到『15+1』,包括出版、設計、藝文等等,這些都是屬於文創內容,我們所賣的《文創Life》雜誌,關鍵就在『創』,希望透過雜誌,報導很多有關創意、創新,和成功創業的明星案例。」

 

圖二

資料來源:網路

 

張正芬強調,《文創Life》希望傳達的中心思想,就是美好的生活,「我們所謂的『美』,很重要的,就是透過雜誌,傳遞大家什麼是美好的事物、有美感的、過得更美好,這就是《文創Life》雜誌的定位想法,第一期就賣得很好,全省7- 11和書店反應,甚至超過市面上知名的老牌雜誌。」

 「同時,《文創Life》第一期,就創造了話題,封面就是『倒立先生』,這張照片,讓台北市獲選為2016年的設計之都,這張照片是非常關鍵的出線因素」,張正芬表示,倒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倒立180度,換個角度看世界,觀點就會很不一樣,「其實《文創Life》的『創』,如果換個角度看,你的創意就出現了,我們希望這樣的封面故事,和封面照片,傳遞給大家的是更多的創意,以及提供不同的視野。」

三立愛買客》 創新電子商務模式

《三立》在2013年成立《愛買客》,投入電子商務,總經理張榮華曾經指出,「以後『看』內容的傳統行為,將會轉變成『用』內容的創新模式。」

「《三立》電子商務《愛買客》,還是來自『一源多用』的定位,大量的內容,大量的明星,其實《三立》戲劇中有非常多的商品,這些商品是為了戲劇量身訂做的,也有可能是記錄的內容,明星也會推荐商品」,張正芬表示,這些都在《愛買客》,看的同時,也可以讓你使用,「可以透過明星資源,推荐、設計、置入等等,都在《愛買客》,《三立》有六個頻道、三本雜誌、電子商務,以及新媒體的投入和發展,我們還有《三立新聞網》和自行開發應用的App。」

「《三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就是『自製』,其他電視台多數採取傳統的購片方式,或是不做黏度很高、難度也很高的戲劇節目」,張正芬強調,《三立》選擇了一個最困難的路,但是這條路只要堅持走下去,「我們的優勢,就可以在同業中間突顯出來。」

「除了堅持自製,還堅持自製最難的產品,但是它是有很高的黏度,也有很高的版權收入,戲劇,是很容易外銷到世界各地的」,張正芬指出,如果只是做成本很低的談話型節目,它的外銷可能性將是很有限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們有興趣,因為我們不會做別的,就堅持下去,一路走過來了。」

「因應轉變,我們有新媒體、有電子商務,《三立》的多元發展策略,就是因應數位匯流,或是社會變化,以及受眾年輕化」,張正芬表示,受眾收視行為的改變,都會影響到台灣媒體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三立》會創辦雜誌,「這其實是落實『粉絲經濟』,電視台年輕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我們希望透過其他的媒材,新創通路,觸達年輕觀眾,創造更多的產值,不管是從電子商務、平面媒體,或是新媒體,這些都是《三立》努力的方向。」

三立的電子商務策略很簡單,也很清楚,還是「一源多用」概念,以明星為核心,明星推荐、明星設計、明星有關的內容置入,張正芬指出,「我們很清楚,就是要這樣的電商產品,定位也很清楚,使用者很容易就可以搜尋到,也能夠很容易的上網購買,我們必須瞭解,這個網站要長成什麼樣子,而且只做自己會做的事情,不可能賣衛生紙、賣油品,我們很清楚自己做什麼和想做什麼。」

《愛買客》2013年1月起正式上線至今,整年度的營業額約2,000萬元新台幣,毛利率大約30%,會員遍及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星馬、以及歐美等地,目前販售商品已達5,000樣以上,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專為《三立》戲劇開發的周邊商品。[3]

組織變形擴張 核心價值不變

「《三立》的組織結構,也相應的進行快速調整,出版部門,是從行銷公關部門衍生出來的,另創新部門,新媒體事業部緊接著再衍生成立《三立新聞網》」,張正芬指出,《三立》持續的變形擴張,核心價值仍然不變,「就是自製的內容,和重視市場反應,以及落實產銷合一的概念和做法,以樂天冠名贊助電視劇《樂天幸福兌換券》為例,這也是落實這一個概念和做法的方向之一。

《三立》採取「電視看到商品、手機即刻下單」策略,周邊產品同時可以在愛買客》購買,成為一條龍的商業模式。

張正芬表示,《三立》的組織文化,強調內容創新,不一定是複製過去的相同成功模式,「只能說,這個產品很適合樂天冠名,故事的背景,男主角就是網路購物公司的老闆,以這樣的故事結構和題材,結合樂天,就是一個完美的合作,但是不可能每部戲都和樂天結合,主要關鍵還是在好看和好玩,不一定會複製,但一定會創新。」

 

表一

 

樂天》與《樂天幸福兌換券》的合作模式,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樂天》除了品牌名稱出現在節目中,戲劇內容包括男主角身分是網購公司總經理,強調全心全意款待顧客,帶有《樂天》的品牌精神;第二,藉戲劇知名度,鼓勵消費者使用《台灣樂天》及《樂天》旗下時尚穿搭網站OSHa'Re「以圖搜商品」功能,透過「第二屏」消費,內容結合電子商務。《樂天幸福兌換券》並在廣告中提供節目QR Code連結,觀眾可以直接拍攝電視螢幕中感興趣的商品,將照片上傳,就能直接購物;第三,讓戲劇內容,在網路播放平台上進一步擴散影響力,《樂天》以旗下的全球社群影音平台Viki同步取得《樂天幸福兌換券》海外地區播映權,Viki平台上播映時也會導引觀眾至《樂天》平台消費。[4]

《三立新聞網》提供網路專屬節目

三立新聞網提供不同於主頻的專屬節目,也提供宅男們影音需求,這是很成功的網路內容策略,同時創造了很高的點擊量。

「《三立新聞網》今年開站,八個月時間有這樣的成績,的確很不容易,我們還在努力往前衝,上個月總造訪次數,已經超過4,000萬次,不重複訪客數,也超過2,300萬次,這個月又再創新高」,林慧珍強調在「一源多用」前提下,必須考量如何整合網友喜歡觀看的內容,網路上同時也強調多元觀點的內容提供。

「《三立》給了我們很大的內容Pool,包括《三立台灣台》、《三立都會台》,以及行銷公關部所整理的戲劇中心內容之外,我們還邀請了外部名家,提出很多新的看法,並推廣到粉絲團」,林慧珍表示,《三立》的新媒體發展成績,從數字上就可以顯示出來(表二),「《三立新聞網》在全國社群排名已經站上前幾名,目前新聞網站第一名是《蘋果日報》,第二名是《ETtoday》,《三立新聞網》的粉絲數也許沒有很高,但是黏著度則是已經超越《中時電子報》,我們很有策略和方法,利用社群操作,透過分享方式,所以流量衝得很快。」

表二

資料來源:台灣社群榜

 

「《Facebook》和《YouTube》都只是管道,我們不能老是把自己的稻子種在人家的田上,應該想辦法把稻子回收在自己的田裡」,林慧珍很用心經營《三立新聞網》,希望透過不同的分享方式,導流回到自己的網站。

林慧珍指出,就宣傳觀點而言,不論是《YouTube》,或是《Facebook》,都是《三立》很重要的宣傳管道,「但是將來自己的完整內容,《三立》都會放在自己的家裡,我們也是第一家內容網站,將內容放在雲端上的媒體,《三立》全部內容都放在微軟公有雲Windows Azure上。」

「《三立新聞網》前些時,舉辦了《華劇四帥記者會》,《三立》過去有很多的內容,是無法放在電視螢幕,但是可以放在網路上,以及透過4G接觸年輕用戶」,林慧珍表示,「因為他們在外面是無法收看電視的,上個月都會台的《完全娛樂》電視和網路直播交流,《完全娛樂》在電視Live播出,《三立新聞網》在網路上Live同步播出,透過直播聊天室社群和粉絲溝通,還會在直播聊天室中回答問題和贈送禮品,線下同時進行互動,留言還可以放在電視上,網台互動,面向網友和年輕人,這是很重要的新興溝通管道,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互動,能夠找到新的商業模式。」

 

圖三

資料來源:網路

思考建立視頻網站的可能性

中國大陸第一大視頻網站《優酷》總裁魏明,九月底在台北表示,《優酷》每天線上收看達到1.2億人次,每月不重複觀眾有5億人,台灣許多偶像劇,都是透過視頻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面對《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旗下視頻網站,可能進軍台灣,《三立》也有一些策略想法。

《三立》正在思考建立視頻網站的可能性,多面向合適性的思考,也就是合適的市場、合適的成本、合適的時機,而大陸視頻網站,例如《愛奇藝》等都是我們版權銷售的平台之一,可以透過此接觸到更多的華人市場」,張正芬強調,跟中國大陸合作視頻這件事,絕對不會是《三立》的第一考量,或是唯一考量,「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中國大陸視頻業者來台發展,對《三立》而言,可能代表的是,將有更多的平台需要內容,這應該是我們要思考的,因為《三立》是很重要的內容供應者,可以樂觀想像,也許機會會更多。」

林慧珍同樣表示,「我們已經有越來越好的流量,也可以協助《三立》對於未來可能的視頻網站評估預做準備。」

 

表三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5]

 

針對新媒體發展,林慧珍同時指出,「我們現在配置有新媒體業務人員,也會提出專案型合作企劃,建立電視和網路的全媒體行銷模式,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因為電視有電視觀眾,網路也有自身的使用者,手機更能精確鎖定目標觀眾,《三立》透過全方位思考,接觸到不同的使用者,在業務推廣上,也可以超越其他媒體,這就是我們的強項。」

林慧珍表示,「我們很清楚電視手機和PC的收視眾在那裡,他們想要看什麼樣的內容,我們都有這些數據,讓廣告客戶、行銷客戶,可以更精準的投放預算,這是我們目前全力在發展的業務。」

無論媒體如何發展 平台都需要內容

電視收視率正在鬆動,多數業者也在思考可能的因應做法。但是張正芬有著另一層觀察心得,「目前大家都是想像和合理推測,因為新媒體平台增加了,所以收視率下滑,但是目前並沒有非常科學的依據指出,收視率從5到3,當中的2是跑到新媒體,我覺得沒有。」

也許正如張榮華接受《彭博商業周刊專訪時所說的,以前電視收視率6%或7%很正常,現在2%就第一了,收視人口其實沒有太大改變,但因為媒介變多,大家都跑去新媒體看了。2017年之後,台灣有線電視將會全面數位化,數位化帶來更多挑戰,第一,有線頻道的增加;第二,新媒體成長更快。因此收視率被更多頻道稀釋,或是觀眾跑去看平板,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不管怎麼樣,有線電視的收視率一定會慢慢下降,這是很清楚的事情。[6]

「對觀眾而言,可能有很多的內容,是因為平台選擇多了,所以不會透過傳統電視收視」,張正芬認為,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節目不受到歡迎,或是做節目的人少了,新媒體的增加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還是要回到好看和好玩的內容上,這才是關鍵。

張正芬強調,「不管是平台變多,或是年輕觀眾下降等可能的原因發生,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因為每一個平台都需要內容。」

結論:《三立》核心價值就在百分之百自製

《三立電視》一年產製4,000小時節目,版權行銷30國,商業模式影響到兩岸三地電視產業,同時在新媒體發展上更是進展快速,一年不到的時間裡,《三立新聞網》九月的Alexa排名衝到84名,為此,對於《三立》的組織文化和策略定位,大家都存有很高的好奇。以下就《三立電視》所面對的挑戰、目標、策略三個方向,試做一簡單結論如下:

 

《三立電視》挑戰、目標、策略

挑戰:1.新媒體平台增加

      2.年輕觀眾逐漸游離

      3.建立新商業模式

      4.組織因應產業變化

 

目標:1.持續爭取Alexa網站排名

      2.善用社群媒體,增加黏著度

      3.達到全媒體產出的內容服務

      4.增加雜誌影響力和獲益率

      5.持續投入電子商務開發經營

     

策略:1.強調自製核心價值

2.一源多用效益極大化

      3.評估建立視頻網站

      4. 將影視音擴大到『15+1』

      5.持續新媒體開發和應用

 

《三立》總經理張榮華曾指出,台灣有線電視20年來都是很傳統的經營方式,以廣告為主,但面臨新媒體崛起,收視率下滑,加上政府也不允許電視台增加太多頻道,《三立》開始思考,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戲劇一直都是《三立》的強項,因此認為《三立》可以多製作戲劇節目,再運用這些資源往外擴充,例如發行雜誌,或是成立購物網站《愛買客》[7]

這些努力都已日見成績,如今《三立》評估建立視頻網站的可能性,在產業發展上,更顯得《三立》的影響力正持續擴增和產業的前瞻能力。當然,正如張正芬所說的,《三立》的核心價值還是在於「《三立》百分之百的自製率上」。

 

受訪者:

《三立》行銷公關部資深副總經理兼《文創Life》社長張正芬2014年9月25日

《三立》新媒體事業部副總經理林慧珍           2014年9月25日

 


[1]三立官網。

http://www.iset.com.tw/portal/index.php

[2]彭博商業周刊每週精選(2014年6月3日)。三立電視台,不務正業最賺錢。

http://techorange.com/2014/06/03/bloomberg-talking-about-iset/

[3] 2

[4]黃國蓉(2014年9月3日)。樂天贊助戲劇 讓你邊看邊買。

http://money.udn.com/storypage.php?sub_id=5612&art_id=299146

[5]蔡敏姿(2014年9月5日)。騰訊進軍影視 擁智財優勢。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8916264.shtml

[6] 2

[7] 2


欲觀看完整文章請下載PDF (按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