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絡:數位發展下的多元與多樣是傳播規劃的大挑戰

凱絡:數位發展下的多元與多樣是傳播規劃的大挑戰

 

凱絡媒體》曾經連續數年拿下風雲媒體代理商榮譽,引領台灣廣告市場發展,面對廣告及媒體產業環境挑戰,各個媒體代理商都在積極尋求轉型。《公視岩花館》訪問人稱「朱爸」的凱絡媒體》董事總經理朱詣璋,他深有所感的指出,「媒體購買公司在不到15年時間裡蓬勃發展,過去認為只要做好企劃做好購買,就可以達到80分或90分,但是現在這樣做是不夠的。」

網路發展十年 迄未見商業模式

朱詣璋表示,現在太多的事情,只能努力做,從做中試著找方向,找答案,強化自己可能到達那個當下的判斷能力這幾年看起來,不見得有一個具體模式存在,網路發展迄今已經超過十年,但是這十年還沒有媒體真正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大家都在埋怨,我花了好多功夫,卻賺不到錢,這樣的聲音是普遍被聽到的,可是你不能因為這樣就不做,不做,以後可能就真的無事可做了。」

尼爾森統計,2014上半年五大媒體廣告量較2013年同期下滑1.3%,僅達新台幣220億元,有線電視表現持平,平面媒體和無線電視廣告支出縮減。25產業中,過半產業廣告量都呈現衰退,6個產業更大幅縮減超過億元。[1]此外,雅虎調查也顯示,台灣人每天平均使用媒體時間,包括電視、智慧型手機、電腦、平板時間,平均為515分鐘,每天平均使用手機上網時數達197分鐘,比全球平均值高出55分鐘,突顯網路使用習慣。[2]

 

相較於2011年,每周收看電視時數從18.74小時下滑至2014年上半年的16.83小時,減少近2小時的電視收視時間。近五年來,44歲以下族群平均收視下滑14%。圖文/凱絡週報

高額預算支出 找回流失消費者

朱詣璋分析指出,早年無線電視可以達到80%以上的覆蓋率,當有線出來後,逐步被分散,現在新媒體出來了,也可以看出電視整體收視率呈現逐步下滑走勢,因為降幅有限,不像報紙從6070萬份發行量,盪到3040萬份來的明顯消費者仍然習慣收看電視,認為大眾傳播仍然存在,但是當覆蓋率由80%以上下滑到70%時,部分廣告主就會思考要用什麼方式彌補流失的10%消費者,但是為了彌補這10%,可能要支出比過去更多的高額預算,因為消費者使用環境已經改變。」

朱詣璋認為,從Performance Marketing績效行銷)角度觀察,網路既然因為數位發展,可以知道目標客戶是誰,會有什麼反應,會有什麼行為,當可以看到某種結果時,就可以檢討前端應該要怎麼做

我比較從performance marketing 角度看,數位運用是值得再多花些心思研究,這和大數據運用也有關係,例如關鍵字廣告投放,可以掌握有多少人點擊,使用者如何點選,之後轉到那裡去,是有做法可以知道導引方向,朱詣璋強調,點選的排序順位,在搜尋之後位於第一頁的前15-20個排序是比較容易被點擊的,因此以第一頁購買做為標的,使用者在第一頁的搜尋結果中自然點選進入下一層,這樣做才可以讓網路的運用有效率,並能導流量,這樣才是比較符合數位發展

因為數據的累積與運用,廣告得以進行更精準投遞;藉由精準行銷,可以在ROI上看到更好的表現;於是廣告主又有更多資源得以累積更豐富的數據,無論是消費者或是媒體表現等,又將這些數據回饋到下一次的精準行銷中。這樣的循環可同時用於績效行銷,與內容產製/調整。圖文/凱絡週報

數據分析辛苦 人才養成不易

朱詣璋認為,從Performance角度而言,這是有實際價值在的,凱絡媒體有專門做performance marketing的小組,數據分析相當辛苦,必須隨時追蹤判斷不同變數,可能會導出什麼樣的結果,這是需要經驗和Knowhow的,未來大數據如果用的多又廣,比較擔心人才的養成不易,以及工作的持續性。」

媒體愈來愈多,消費者注意力被分散,媒體效益被稀釋時,廣告主開始要求每一筆行銷支出的報酬率,訴求績效導向的行銷思維應運而生。何謂績效行銷?簡單來說績效行銷的目標就是要驅動點擊動作,而廣告主則在該動作完成後才須付費,與追求曝光的傳播目的不同[3]

數位化將每件事都切分得更細,進而看到背後的結果,工變得多,數位也可以看到結果,不管是點閱率等數字,都可以清楚檢視,但是切細後的結果是否能夠累加起來,才是最大的問題

朱詣璋指出,媒體公司從以前就是看數據做事情,否則收視率不會使用到現在這個樣子,看數據做決策的邏輯是沒有改變的,但是兩者最大差異是,以前的數據是抽樣的,大數據是真實資料,是普查的,比較大的差別是,抽樣誤差要多少才合理資料時效性要到什麼程度?」

朱詣璋表示,數據的利用並不是現在才開始,抽樣可以做到2,0008,00010,000份,或是更多的樣本,如果是500萬收視戶,就要考慮機器是不是跑得動,多快才可以跑完所有資料。」

《凱絡媒體週報》指出,各行業都期望透過數據獲得更多商業智慧,電通安吉斯媒體集團透過訪談全球30位資深管理階層,了解目前各國面對數據分析時的窘境是:80%的時間花費在資料蒐集與清整,20%用在數據分析;資訊儲存散佈導致數據間的正確性不一致;以及企業難以取得所需要的資訊。數據分析的願景很美好,但執行上真的不簡單。[4]

凡事精準預測 世界會很單調

朱詣璋以MLB的大數據應用為例,指出每個打擊手會打到什麼位置都可以預測,可能會有90%可以命中,對觀眾而言,當結果都知道時,看棒球將毫無樂趣可言

大數據用成這個樣子,我覺得世界會非常單調,如果行銷也是如此,從前端商品研究成分配方服務結構,90%都可以成功,只有一個程式,企業是不是就不會有失敗的產品?」朱詣璋表示,可能90%成功產品,Cover 10%失敗產品,現在可能是90%不成功產品,由10%的成功產品支撐,以後透過大數據,是不是一切都可以成功了,可以預知消費者需求,這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朱詣璋指出,為什麼臉書和社群粉絲團影響力這麼大,就是因為可以聚眾,可以達到傳播效果,這是大眾傳播思考,收視率下降代表的是電視通路的聚眾能力降低,不像以前可以有10以上收視率,現在有12的收視就很不錯了。」

朱詣璋認為,電視業者可能也在觀望,碰到了再想辦法,這當然是經營者的判斷,以不變應萬變也是一種策略,為什麼一定要跑第一投資研發,還要冒可能失敗的風險,如果扮演後進者,學習成功模式,沒辦法說誰對或誰錯。」

廣告形式多樣 完整統計是難題

 朱詣璋表示,網路的全貌現在不易掌握,以前電視報紙和雜誌的廣告量統計都算清楚,也可以掌握,但是網路太難了,因為統計範圍無法涵蓋所有數位的載體,客戶現在要的不是只有單純做廣告做宣傳,很大比重是放在活動上

今天如果打廣告,可能廣告是為活動做行銷,不像過去是打品牌形象廣告,品牌廣告已經比較少見了,朱詣璋表示,電視打品牌雖然還是有效的媒介,但是廣告客戶這幾年認為舉辦活動,才是對銷售最有幫助,整個行銷方式已經混用,商品促銷通路廣告是綁在一起的

朱詣璋指出,線上有很多是可以看到的廣告支出,也有很多是線下(below the line)看不到的,除非有參與,否則很難知道某一個商品在何時辦了什麼活動花了多少錢?「連統計都難,不容易知道,廣告量這幾年並沒有成長,可是對客戶來說,預算支出不見得是減少,而是形式多樣,將傳播運用在各種地方,這些都沒有被統計出來。」

有線電視收視率持續衰退,對廣告主來說,收視率明明沒有成長,而是衰退,代表廣告價值是下跌的,為什麼還要漲價?」朱詣璋認為,如果剛好母親節前有很多應景產品和人氣廣告必須出來,價格就會被拉抬。「但是當供需真相被隱藏,既沒有調整節目策略,又沒有提高節目製作成本,也無需對節目內容擴大投資,只要善用旺季廣告價格策略,營運目標就可以很容易達成,資訊不對稱情況下,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操作和營運,朱詣璋表示,如果電視業者是重金投放節目內容,讓收視率好轉,因此增加收入,這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只是比爛,將不是很好的發展。」

明年廣告市場 持平就不錯了

廣告主已經開始猶豫,打電視廣告到底是不是真能連結到消費者的媒體習慣,朱詣璋指出,關鍵還是在消費者是如何看待整個大環境,當看不到未來會更好時,消費心態上必然保守

「消費者只要日子可以過就好對生活沒有太高的期望,廠商也感受到這樣的氛圍,廠商會對廣告市場造成負面的影響今年九合一選舉的廣告投注有限,候選人詢問度比較高的是數位運用,不見得對整體廣告會有多大幫助,朱詣璋認為,明年廣告市場能夠持平就不錯了,目前看不到餅有擴大的可能,很多都跑到數位運用去了,但是否能夠讓整體廣告規模維持不墜,因為統計數字有部分不易掌握,所以仍待觀察

朱詣璋提及電視節目置入,認為廠商和代理商要有能力去想像,因為節目置入是成還是不成,總不能等戲拍到一個程度才去檢視成品,這種做法是不可能的,前端企畫評估決定要做就是做了,這必須有彈性的想像和有膽識的決策,這是比較大的挑戰,如果仍然用拍廣告影片的思維去看,不會有成功的節目置入。」

節目如何置入 仍須調整學習

節目置入流程,前端就要啟動,會做置入,願意做置入,是會越做越多的,因為已經擁有置入的經驗和判斷,甚至形成Guideline,畢竟節目不是播完就結束,不是單純的幾檔廣告的思考,仍然有很多需要調整和學習的地方,朱詣璋表示,NCC現在計畫重新審視節目置入和贊助做法,是不是還有需要調整和積極開放的地方

朱詣璋認為,新聞仍然是節目置入做法中被高度關注的節目類型,主管單位會積極介入管理,但是當新聞進入網路世界,根本就無從管起,應該建立消費者識讀能力,如果是新聞置入就必須很清楚在畫面上說明

我經常舉例,Taipei Walker就是一本廣告書,有系統的整理有那些新開的店,有那些好吃的食物,有那些新的旅遊景點,這些全可視為置入,但是消費者仍然會買來看,朱詣璋表示,因為需要這些資訊,消費者只要知道這些是商業置入就好了,新聞置入也一樣,可以要求每小時只能有10分鐘的工商置入,事實上,數位化越普及,不同形態置入將會成為常態

 對於未來的媒體產業發展、廣告市場結構、大數據與收視率之間的關係,朱詣璋都有著深入的觀察和想法,以下是採訪摘要:

 

問:面對消費者網路使用習慣,廣告市場將會呈現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答:媒體代理同樣面臨使用者習慣改變,以前分工很清楚,所以有廣告公司負責Message,我們就將Message放上Channel,讓消費者可以觸達到,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因為訊息和管道都太多了廣告主在網路剛出來的時候,曾經詢問過,怎麼樣才可以找到跟以前一樣具有大規模覆蓋能力的傳播媒介,甚至想要補回逐漸流失的傳播媒介,這些到現在都還找不到答案,失去的東西仍然在,洞卻是越來越大。訊息內容更多樣訊息管道更多元,這是數位發展下的必然樣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賽門(Herbert A. Simon)1970年代就曾提出警告:「資訊會消耗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資訊的富足會導致注意力的貧乏。面對消耗注意力的爆炸資訊量,我們需要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圖文/凱絡週報

 

問:您曾經表示,媒體代理商已經不只是企劃購買,而是全方位滿足客戶需求,什麼是全方位?如何做到全方位?

答:全方位不能只是看媒體,不是只有做好訊息通道規劃這件事就行了,必須把Planning做好,Buying做好,所有媒體計畫與溝通管道都必須到位,過去的媒體購買是不用理會Message,不必了解Content,那是廣告公司創意公司的工作範圍,但是數位化之後,網路上推出活動時,就必須思考如何善用網路媒介,全方位是需要向前考慮消費者想法市場想法,以及競爭態勢

 

問:消費者是傳播的源頭,您如何看待現在的消費者和現在的傳播模式?

答:消費者和傳播模式都在改變當中,現在客戶要求是多面向的,當看到消費者狀況市場狀況都在改變時,客戶的要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因為消費者本來就是傳播源頭,現在瞭解消費者的重要性已經超越過去的經驗值,如果源頭不清楚,就無法知道正確的Message是什麼,也就無法投放在正確的Channel,全方位的意思早已經跨過企劃及購買,必須連客戶的產製流程都要懂

 

問:面對廣告市場變動,廣告主又是採取何種態度

答:我從事媒體工作30年,解嚴前是三台兩大報的時代,ROI(廣告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這件事也不是今天才有,但是客戶越來越在意回報率,客戶總是在問: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以前的廣告成功方程式,是電視+報紙+,可是這樣的方程式已經不太能對應了,電視的價值似乎在下降,主結構已經鬆動了,廣告主認為應該要檢討這樣的方程式,所以才會在意所丟下去的廣告預算,到底能得到什麼

 

問:凱絡如何看待績效行銷?如何應用在電視廣告上?

答:Performance Marketing被提出來,就是認為可以更有效率的訊息通道,大家都回頭檢討,電視的效益是什麼大眾傳播的效益是什麼都想找出最穩當的方案透過數位角度觀察,廣告主的改變是正確的,以前也是這樣的思考模式,只是過去的大眾傳播效果OK,市場反應也OK,所以不會對此持續追問,但是現在市場競爭激烈,加上景氣不佳,大家會更在意廣告效果,拆解檢視內容及訊息通道如何廣告策略如何商品行銷如何統統拆解檢討,如何才能達到效益

 

問:大數據是否可以應用在收視率上

答:收視率一直是評估電視效益的重要指標,也是閱聽眾數據運用的具體展現而凱擘中嘉跑出來的普查數據,所產生的收視率結果,是不是可以比照Nielson每天的抽樣統計數據,可以有完整最新的資料提供呢關鍵在普查的收視數據處理速度是不是夠快,同時數據必須要經過過濾篩檢剔除錯誤,以及無效資料的標準定義等等都要考慮在內,因為抽樣必須先設定邏輯配額,抽出的資料才會有基本的代表性大數據到底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排除篩選過濾出不及格的數據,我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些資料如果其中有1%的數據是集中在某一個族群,就可能產生偏誤,透過大數據檢視收視率仍待進一步的鑽研探討從不斷的運用和檢視應該可以累積更精進的運用模式

 

數據並非萬靈丹,只是工具箱工具之一。過去是不斷地蒐集資料,現在與未來則是要將這些資料再應用在消費者身上,為品牌創造優勢。但前提是,企業必須要先定義問題、並理解資料間的脈絡,才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創新機會。圖文/凱絡週報

 

問:廣告購買是依據收視率數字,您如何看待各台的收視率表現

答:收視率下滑,代表媒體的傳播價值沒有以前來的好,跟報紙發行量下滑和網路使用成長的數字比較起來,電視整體收視下滑數字並不算是太明顯,過去電視的總接觸率可能有90%,現在是90%以下,不過特定頻道或節目表現可能會比較明顯電視收視率下滑,就代表價值的下降,畢竟能聚眾才能產生傳播效果

 

問:凱絡不少的研究都顯示消費者的跨螢幕使用行為,如何解讀跨螢收視

答:現在已經是跨螢幕和多螢幕的收視時代,多數人在電視機前,同時擁有第二螢幕應用,因此如何讓大螢幕維持主流,或是設計小螢幕的互動機制,這些都不會是問題,關鍵是消費者是怎麼想大家在電視機前陪伴家人的目的性增加,同時透過個人螢幕做自己的事,形式上是陪伴,心態上則是自由自在的,跨螢幕發展,對家庭價值具有正向意義,不像過去沒有跨螢幕時,是各自躲在個人空間,很少互動

 

還有黃金時段(prime time)嗎?黃金時段是觀眾說的才算數!   圖文/凱絡週報

 

問:跨螢內容製播,涉及使用者習慣,需要思考那些事情

答:消費者使用行為涉及螢幕內容的製作和播出,以及螢幕載具和消費者接收端的設計,觀察製觀四個面向時,電視業者平台業者硬體業者,或是設計者,都要充分思考這四個面向,讓商品內容實務上都可以吸引消費者,這些和傳統媒體都有關連,必須重新思考數位化後這四個面向可以怎麼做

 

問:當廣告逐步移轉的同時,如何評估網路廣告效益

答:現在的網路數據,最常被質疑的是球員兼裁判,因為網路上的傳播運用太多,但又缺少公正第三方統計,數據都是網站經營者所提供,說200萬點擊數,就是200萬點擊數,不清楚這個數字是怎麼產生的,或是怎麼定義的這是比較大的問題,廣告主也會評估投放效益,市場會如何反應廣告主重視的是銷售數字的呈現,也會利用網路數據進行銷售實驗,面對網路媒體,廣告主一定會投入,重點是如何看待百萬點擊數這件事,這和收視率是相同概念,就是能夠觸達多少的消費者,這才是效益關鍵

 

問:如何看待節目置入

答:置入涉及到內容,數位化後所有媒體的廣告必然下降,媒體現在的收入,廣告占七成,以後可能只有四成,因為以後的廣告將不會是線性存在,傳統廣告甚至可能會消失,所以廣告收入當然會一路減少,長遠來看,節目贊助和節目置入本來就要放在內容當中去思考

 

問:媒體公司又是如何思考節目置入

答:數位是以內容為主的思考,不能只是廣告破口的傳統思維,廣告內容和節目內容有什麼機會可以結合對代理商而言,必須具備置入的能力,以前媒體公司只做訊息通道的規劃,廣告公司做訊息內容的創作,媒體公司專長不在內容思考,在置入和媒體資源結合在一起之後,代理商如果不從內容角度去思考,還是只談傳統企劃購買概念,餅一定是越做越小,節目置入是媒體代理商必須努力並加緊腳步的對媒體而言,必須要有更不一樣的做法才行,否則廣告量萎縮,另一塊餅又出不來,整體營收必定發生困難

 

問:什麼才是好的節目置入

答:置入內容應該要找出頻道或是節目的價值,連結產品和消費者需求畢竟好的置入,消費者是不會排斥的,狗皮膏藥式的硬掛上去,消費者的感受上,就會覺得這樣太粗魯了,所以置入是可以做好的,但是現在卻有太多限制,從戲劇置入來看,廠商參與置入,場景和情境與產品露出等,本來就存在太多的未知數,廠商拍廣告都是廠商說了算,置入有太多是沒有腳本的,可能拍出來與原來想像不一樣,對傳統廣宣作業模式將會是很大的挑戰

 

問:台灣網路廣告所占比重有多少

答:網路廣告2013年占比突破兩成,2014年預計將挑戰30%,而國外已經超過40%,台灣不同於國外經驗,主要是因為電視是消費者每天休閒的一部分,電視占生活比例太高,過去電視吸引的廣告量也大,對比國外,台灣的電視衰退還不是特別明顯

 

問:廣告主如何面對消費者使用習慣改變

答:今年凱絡周報CCS報告指出,15-24歲網路應用的比例已經超過電視,當此一現象逐步擴散,黃金交叉將會來到25-30歲和30-35歲的年齡層,但是台灣廣告還是相對保守,這二三年的廣告市場仍不理想,今年也出現很多的怪現象,例如中元節常規會打廣告的廠商沒打廣告,已經不是過去的經驗可以解釋,因為客戶也在嘗試新做法,我認為這是廠商的試驗過程,採取什麼樣的做法,對廠商的銷售才具有正面意義

 


[1] 凱絡媒體週報No.754。

[2] 黃國蓉(2014年8月13日)。台灣手機上網,全球最黏。經濟日報。

[3] 凱絡媒體週報No.758。

[4] 同1。


欲觀看完整文章請下載PDF (按此下載)